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4
期
119
一樣,特別是在現今民主高漲的時代,民眾不再默默接受政府的指揮,遊行、抗爭已
經成為常態,近年台灣發生的「太陽花運動」,以及香港的「佔中行動」就是個兩個
例子。政策制訂者跟公司經理人一樣,都需具備能夠動員與激勵群眾的社會技能或是
程序技巧
(Fligstein, 2001; Whittington et al., 2011)
,本研究在分析議題設定時所歸納的
重要因素應能提供這方面思考的一些啟發
(Mulgan, 2009)
。
第四,我們的分析也回應正當性的研究。正當性是社會構成的重要基石
(Johnson,
Dowd, and Ridgeway, 2006)
,也是行動者尋求制度改變時所必須處理的重要挑戰
(Lounsbury and Glynn, 2001; Suddaby and Greenwood, 2005)
。
Suchman (1995)
歸納整理
三種不同形式的正當性,包括:實用正當性
(Pragmatic Legitimacy)
、道德正當性
(Moral
Legitimacy)
、以及認知正當性
(Cognitive Legitimacy)
。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化」策略
是訴求如何正確地解決個人關心問題的途徑,因此與實用正當性相關。「未來性」講
究如何做,才能符合未來自己最大的利益,因此也與實用正當性相關,然而因為也是
從未來的必然性塑造人們的現在該有的想法,因此也可幫助獲取認知正當性。另外,
不管是「封閉連結」所強調的競爭,或是「開放連結」所訴求的故事、文化與比喻,
因為都是在設法將自己想從事的努力,轉化成別人可以理解的語言或說辭,讓對方能
夠認同並接受,因此都與提升認知正當性有關。至於扮演調節功能的「道德化」,則
就是明顯的可被對應到道德正當性。
另外,我們的研究也呼應了亞里斯多德在西元前四世紀提出「說服三要素」,包
括邏輯
(Logos)
、情感
(Pathos)
、人格
(Ethos) (Aristotle, 1991)
。「問題化」、「未來化」
與「連結化」(封閉式)都對於議題提供一個事實以為佐證,因此都用到了亞里斯多
德有效說服力裡的邏輯元素。問題化強調從問題來自然推導出所需的解決方案,未來
化則從必然的未來引導現在某些作為的必要性,競爭(封閉式連結)則明白指出在面
對某特定競爭下,求取生存需採取的某些特定作為,這些都與既有事實與邏輯推導為
論述的核心基礎。講故事、運用比喻,或是引用一些大家熟悉語言的開放式連結,則
明顯的訴諸於情感功能。而我們所強調的領導者的道德可信度,則更明顯與人格因素
相關。然而與亞里斯多德或相關衍生研究(如:
Brown, Ainsworth, and Grant, 2012
)不
同的是,我們具體提出一些可具體選擇的策略工具組
(Tool-set)
,來協助管理者在進行
會議規劃時,能夠選擇運用,而不單單只是訴諸於喻理、喻情與喻德的抽象功能作用。
最後,在實務運用的意涵上,本研究提供管理者或策略師一些可以帶出關鍵議題、
改變會議行為的策略工具。例如,透過問題的重新定義,改變人們的認知,並突顯變
革的重要性與迫切感。以藍圖、前瞻與情境規劃等未來化的分析手法,引導人們瞭解
前進的方向與創新的目的。運用競爭比較與隱喻說明的連結性手法,讓人們更容易體
會、感受與瞭解改革的意義。選用適當的變革代理人、會議主持人,或是創新領導者,
以拉高道德高度的方式,強化改變的正當性。論述的一致性與互補性越強,改變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