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6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6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16

應,來創造出加強科技預算分配合理的作法,就能滿足人才需求不足的渴望情境。最

後在「如何面對臺灣的科技人才危機」上,也以人口統計與人口結構變遷的未來趨勢,

來強調人才危機問題的嚴重性。另外,各議題都會提出「重要建議措施」,指出未來

的具體作為,如在「議題一:如何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裡,就列出「三大方向、十

大措施」,這也是一種創造對話、提供方向的具體藍圖策略實踐方法。

如上所述,「未來化」也是為會議所設定議題賦予合理性與必然性的重要策略實

踐工具。因為相信未來的必然,或是能以相信走向未來,因此都能夠為會議參與者示

之以理,也能曉之以境,進而取得動員群眾與改變現狀的力量。

三、連結化

連結化

(Corresponding)

是將討論的議題主軸,與第三方事物或是不同的現象、主

體建立連結或對照關係,藉此產生一種轉化或是翻譯效果,讓參與會議的人更容易瞭

解議題的內容,並產生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連結化的範疇可大致區分為封閉式與

開放式。封閉式連結就是與議題討論的主軸有直接對應關係的連結,最常應用的是就

是敵我競爭關係

(Chen, Su, and Tsai, 2007)

,例如以新加坡的吸納人才方案來說明台灣

必須重視討論人才外流危機(議題七)。開放式連結則是應用各種可能的文化載具,

包括故事、比喻、習俗,甚至風土人情等等,來幫助說明議題的內容與重要性

(Cornelissen, 2005)

。當年顏清標立委以「ㄟ擱發」來說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就是一個經典的開放連結引用

個案。

我們在《第九次全科會》的舉辦過程中,也看到了許許多多應用連結化的具體實

踐手法來論述各項議題的重要性。例如,在「如何提升台灣的學研地位」議題上,就

直接分析台灣在各領域論文之相對全球影響力,來講述台灣學術發展的問題。在「如

何做好臺灣的智財佈局」,議題主講人朱敬一主委就以很開放(甚至有點天南地北式

的)的方式,運用各種的明喻與隱喻(如:地雷布陣、游擊隊、組成幫派收保護費)

來說明台灣的各種可能智財策略選擇。在「如何推動臺灣永續發展」上,有以褐色經

濟、綠色產業等代表名詞來說明永續議題。在「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上,

則是直接開宗明義的以日本模式與美國經驗來說明台灣的該有作法。在「如何推動由

上而下的科技計畫」議題裡,除了直接與世界各國比較外,也開放的運用一些比喻,

如「尾大不掉」、「統包」、「微笑曲線」等來幫助說明。在「如何提升台灣科技(資

通訊)產業創新動能」上,議題論述的焦點更是幾乎圍繞在與韓國競爭比較上(如:

韓國

ICT

已是台灣的五倍大,但

14%

年成長率比台灣

9%

高)。最後在「如何面對臺

灣的科技人才危機」上,議題主講人管中閔在大會上,則是套用清朝大臣林則徐描述

鴉片問題的說法,「國日衰,民日弱,不旋踵之間,國將無可用之人。」來開場。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