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10
Lewin (1946)
指出,行動研究是在計劃、行動和發現事實的循環中找尋結果的行
動過程,旨在透過行動與反思、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照,將行動與研究、理論與實踐
作整合,簡單地說就是計畫、行動、觀察、與回應或是觀看、思考、行動的研究過程。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本身是實踐者(而實踐者也可以是研究者),針對某一特
定現象來觀察、探討與建立理解,而這通常是一種定性化的分析過程
(Denzin and
Lincoln, 1994)
,著重在人們以自身具備的經驗、知識與能力,來面對與分析發生在他
們或相關社群的行動。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裡,屬於表意式
(Ideographic)
的分析典範,
是從「直接進入情境與親身體驗其中所產生的主觀解釋」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accounts which one generates by ‘getting inside’ situations and involving oneself in the
everyday flow of life) (Burrell and Morgan, 1979)
。據此,行動研究也具體落實在社會實
踐領域的研究,如同
Susman and Evered (1978)
所言,「理論紮根於行動」
(Theory
Grounded in Action)
,而這也符合本研究所援引的策略實踐的理論研究視角。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台灣所舉行的「第九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選取此個案的
原因有三點。首先,是因為個案本身具備資料的豐富性、便利性、與透明性。全科會
是台灣最大型的會議之一,參與的產官學研等各領域的人員眾多,且歷年已累積許多
史料,對於研究議題設定的主題而言具有代表性
(Yin, 1990)
。
其次,因為本文作者作為研究者,同時是第九次全科會的規劃者、參與者,以及
觀察者,此特殊身分能蒐集大量的初、次級資料來進行分析。
第三,第九次全科會的議題設定經歷過兩種完全不同的規劃程序,而這提供本研
究更豐富的分析素材。本來一開始在規劃此次全科會的議題時,是採用傳統的「由下
而上」
(Bottom-up)
的程序,歷經產官學研領域所組成的智庫群,透過討論與對話的傳
達與協調,來提出議題主軸。而後,因為國科會主委換人,新任主委主動提出,應聚
焦在幾個主要的議題即可,雖然此種「由上而下」
(Top-down)
的方式,也需後續的合
理化論述過程,但在這種可謂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也提供研究者(行動者、實踐者)
從更多面向理解有效議題設定的工具與方法。
三、資料來源與分析
我們引用大量與多樣的資料來源,特別是以舉辦論壇、會議或工作坊的方式,
聽取各領域專家學者對於政策設計、擬定與推行的建議與看法。就如我們在表一所
整理的,本研究自
2011
年中開始籌備第九次全科會開始,到
2012
年底會議結束,
共舉辦
40
場次各類型工作會議(累計參與
1,733
人次),再加上兩天的正式會議(約
200
∼
250
人次參與)。我們在這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都有進行錄音,並於事後就比較
重要的部分整理成紀錄與逐字稿(共累計
203,137
字),做為我們的初級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