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12
我們對這些大量資料的解讀,除了是透過親身參與其中的觀察與反思外,也是利
用紮根的分析過程,透過理論與證據來回對話、比照的方式,找出多元資料中的共通
性、差異性、模式與結構
(Glaser and Strauss, 1967)
。在這過程中,我們初步得到的看
法,會帶引出更多相關理論、文獻回顧的工作,同時激發我們對更多實務證據之了解
與分析,甚至是引導更多的資料收集,來補強我們的分析。這部分的理論推導過程,
可分為三個步驟:
首先,透過從全科會籌備過程中累積的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庫中的所有文本,在
反覆閱讀、整理與討論後,初步將相似的策略性作法歸納為「第一階層類別」
(First-
order Categories)
。接著,再嘗試將這些初步的分析,透過概念化的資料縮減過程
(Data
Reduction Process)
,進一步簡化為「第二階層類別」
(Second-order Categories)
。最後
再將所得到的分類資料,與文獻做比較,並抽象化為「理論主軸」
(Theoretical
Themes)
。在這一連串化簡為繁、化繁為簡的來回分析過程中,我們得出四個理論主軸:
三項策略實踐工具(問題化、未來化、連結化),以及一個調節因子(道德化)。這
個研究發現也與相關的訪談者及專家學者再次討論,以提升研究效度。圖一表示我們
的分析成果,並用以引導本文之後對案例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