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7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7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4

117

個議題應該也是運用最多比喻來說明議題重要性的,包括「吃老本」、「入不敷出」、

「為淵驅魚」、「大力丸」等等。

如上所述,「連結化」讓會議或工作坊所設定的議題可以更活生生的方式,讓大

家瞭解。不管是跟競爭對手比較(封閉式連結),或是巧用比喻來幫助說明(開放式

連結),連結化的策略都是以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背景或是素材,來加深大家對於所

設定議題的印象,也因此可以讓議題本身取得所需的公眾注意力與正當性。

四、道德化

本研究指出三種做好議題設定的實踐手法,包括:問題化、未來化與連結化,但

我們也發現,這三種方法是否能被有效的運用,或是傳達給會議的與會者瞭解,有相

當大的程度是端視領導人或當事人(也就是實際說或做的人,包括主持人、發言人)

是否能以道德化

(Moralizing)

的高度或方式說服人們,也就是需具備道德可信度

(Moral Credibility) (Jarzabkowski and Seidl, 2008)

有道德可信度的領導人通常都是有聲望與信譽的人,他們能夠在特定領域上以展

現技術專業的方式,來建立他們個人的人格特質,讓人們感受到正直、信賴與高忠誠

度,而這都有助於建立訊息來源的權威性(也就是說,會有助於告訴別人,你是個誠

實的人,不會對他們說謊)。當然聲譽需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但一旦成形與被社會所

廣泛接受,在充滿噪音的會議場合理,就比較能夠讓與會者聽到,也比較能夠引起旁

觀者的重視與報導。

例如,全科會的正式兩天會議舉辦時,媒體報導的重要焦點之一就集中在張忠謀

對於智財權問題的談話,雖然,事實上他的談話很短,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簡短的評論,

但卻會引起媒體的注意與興趣,也就因此能夠喚起更多的社會迴響。事實上,我們統

計《第九次全科會》舉辦的兩天會議期間,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

自由時報等五家報紙在報導此事件時所提及的人名次數,第一名就是張忠謀(出現

8

次),還高過會議主席,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出現

6

次)。雖然,在實際的會議場合裡,

像張忠謀這樣的具有崇高聲譽的大老通常都只是靜靜地坐著聽,但只要一發言,就很

容易「一鳴驚人」,因為所有的新聞記者就會開始張開耳朵,專注地聽。

回顧當時會議主辦的實際負責人,朱敬一主委,也似乎認知到主持人的聲譽與權

威對於會議成敗的重要影響,所以當全科會的議題形成從「由下而上」轉變為「由上

而下」時,他就自己「指定」(或稱「挑選」)各議題的主講人,七個議題清一色都

是中研院院士領導,而且專長都與所負責的議題相關

2

。另外,為了傳達會議主辦單

2

《第九次全科會》的各議題主講人分別為:翁啟惠(議題一)、朱敬一(議題二)、劉兆漢(議

題三)、王佑曾(議題四)、陳建仁(議題五)、胡正明(議題六),以及管中閔(議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