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18
位的領導性與權威感,朱主委也另外組成了「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於第九次全科
會召開約四個月前,民國
102
年
8
月
6
日召開第一次諮議會議),邀請產業界的重量
量級人物,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美國史丹佛研究公司
(SRI)
總裁卡爾森
(Curtis R. Carlson)
博士等人參與,讓全科會的主辦過程注滿了更多的道德
可信度。
伍、討論與結論
一、理論與實務意涵
本研究從微觀的策略實踐觀點,以台灣於
2012
年所舉行的《第九次全科會》為
研究對象,分析管理者如何做好議題設定的工作。經由紮根於質性的行動研究過程,
我們提出:問題化、未來化,以及連結化是重要的議題設定機制與策略,我們也指出,
這三種策略的有效性也端視會議規劃者與領導者所具有的道德可信度而定。我們的研
究發現對於策略實踐、策略會議,以及開放策略應能提供一些重要意涵。
第一,在策略實踐方面,我們的貢獻可從理論與方法兩方面來看。在理論上,我
們發展與擴充了論述實踐的研究視野。承襲
Foucault (1980)
的觀點,論述是為在特定
環境、特定對象為了特定目的,就一個或幾個特定問題,採取特定形式、手段與策略
而說出的「話」。將論述內容與結構放入實踐面來談,可讓我們更能瞭解論述、喻說,
以及其他語言工具的行動模式,以及與權力、變革、策略,與會議之間的關係
(Maguire
and Hardy, 2009; Parker, 1992)
。另外,在方法上,本研究採用的行動研究法,對於擴
展實踐觀點的應用層面應具有重要意義。就如
Bourdieu (1990)
所曾指出,要有效描述
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物,使獲得的知識具有實踐性,就不能作為旁觀者,不能以一種
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方式認識世界。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管理的學術實踐者,我們
也應避免以局外人的眼光看世界,而應從局內人的角度觀察生活,透過參與社會實踐
(如參與科技會議)的方式來獲得對國家、社會與產業的重新認識,而由此所習得的
知識與發展的理論也會比較具有真實性與實踐性。
第二,在策略會議與工作坊的研究方面,我們也更深入的探討會議主軸—議題設
定—的實際有效運作過程
(Adams, 2004; Tepper, 2004)
。會議的角色,從古典組織研究
認為不具有「任務決定」功能,演變到今日,已為學者們認知是一個常規化的社會實
踐工具,是具有穩定廣泛社會的系統組成的一部份。在此,我們的研究延續
Jarzabkowski and Seidl (2008)
以及
Johnson et al. (2010)
的策略會議分析,但從不同的
議題設定角度,探討策略、會議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第三,我們的研究也加入了最近新起的開放策略研究,探討如何在更開放的環境,
做好策略規劃工作
(Whittington et al., 2011)
。策略不是關起門來的分析活動,而是群體
互動的討論、交換與協調的動態過程
(Mintzberg, 1978)
。國家與產業政策的制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