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4
期
107
本文以第九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作為分析對象,討論如何做好議題設定的工作。
全科會雖是一個國家層級的政策型會議,但本質上它也算是一個策略會議,是由「台
灣公司」所舉行的中長期策略規劃會議。本文也是我們所知,至少在國內的策略與科
技管理領域而言,第一篇採用行動研究的學術論文,同時也是第一篇探討策略會議的
研究。
我們將透過以下順序來闡述研究成果。首先是文獻回顧,討論的主軸包括近年來
策略實踐的興起與發展、會議在策略實踐過程的重要性、以及議題設定在策略與政策
會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是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研究對象、資料來源與分
析的介紹。第三,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發現,我們將歸納與介紹三種重要的議題設定方
式,包括:問題化、未來化,以及連結化,這三種策略雖在實務的應用上有很強的相
關性,但在抽象概念上的分析又有其自主性與其獨特性。另外,我們也指出道德化所
扮演的重要調節功能。最後是討論與總結,我們列出研究限制,以及我們的研究對議
題設定、策略實踐、策略會議,以及開放策略等領域的理論與實務意涵。
貳、理論背景
一、策略實踐
策略實踐是策略管理領域裡一個較新興的研究角度,不同於傳統內容
(Content)
學
者著重於分析組織所可以擁有的策略,實踐觀點主要關心的是經理人如何實際的在組
織內進行決策行為,亦即在特定環境中、特定對象為了特定目的,所採取特定形式的
手段與策略,包括說了那些話語,或是實際做了哪些事,來達成任務。過去十多年來,
策略實踐文獻有著蓬勃與多元發展,在理論的發展上,除了結合原有的社會實踐概念
外,也與組織學習、大眾傳播、領導、權力等等知識銜接,並融合了經濟學、心理學、
人類學等等的領域觀點
(Reckwitz, 2002)
。
實踐學者探討的通常是一個「如何」的問題,試圖透過定性的分析方式,將微觀
的行為
(Micro-activity)
與宏觀的制度
(Macro-institution)
作連結。
Johnson, Langely,
Melin, and Whittington (2007)
就明確定義策略實踐為「關心的是行動者在策略上實際
做了哪些事,而這些事是如何地被他們所處的組織與制度環境所影響,而這又同時有
能力去影響他們所處的組織與制度環境」。這樣的分析方式除了見於策略管理
(Vaara
and Whittington, 2012)
以外,也普遍被其他商管領域所採用,包括:組織行為
(Tengblad,
2012)
、會計
(Ahrens and Chapman, 2006)
、組織社會學
(Miettinen, Samra-Fredericks, and
Yanow, 2009)
、行銷
(Korkman, Storbacka, and Harald, 2010)
以及科技管理
(Orlikowski,
2007)
等。由於強調實踐觀點的管理學者所探討的是行動者「如何」表現自身的角色,
以及實踐策略「如何」在社會中展演,因此質性方法往往是研究策略實踐最好的手段,
例如走進場域、直接觀察,甚或是行動研究,都可協助研究者紀錄、分析,以及瞭解
人們行動背後的複雜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