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9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9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1

279

二、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與套利研究方面

隨著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與套利策略發展日臻成熟,相關的運用研究也因而日益

廣泛,展望未來,有不少題目具有潛在學術貢獻的研究方向,本文列舉可能的方向如

下列所示:

(一)期貨避險研究

在期貨避險研究方面,近年來國外較新的發展在於援用新的目標函數捨棄舊有的

最小變異數目標函數或新的數量方法來計算最適避險比率,例如:

Barbi and Romagnoli

(2014)

應用創新的風險衡量方式如

quantile risk measures

,結合新的目標函數如

VaR

expected shortfall

搭配

copula functions

來衡量最適避險比率。

Chang, Chang, and Wen

(2014)

則使用

doubly stochastic jump diffusion

隨機過程計算颶風期貨之最適避險比率。

有些研究則使用新發展的衍生性商品來探討不同的避險效果,例如:

Simon and

Campasano (2014)

則援用新近流行的

VIX

期貨作為相關商品之避險工具,探討是否能

取代原有的期貨商品而能夠有較好的避險效果。

(二)選擇權避險研究

在選擇權避險方面,國外的研究則開始嘗試不同的

delta hedging

衡量方式,探討

不同的模型是否有較佳的避險效果。例如:

Maclean, Zhao, and Ziemba (2013)

基於傳統

標準的

delta hedging

沒有考慮到交易成本,因此乃以加入內生性波動度因子所計算出

delta

進行避險,而內生性波動度是由交易成本及履約價

(Strike Prices)

所建構而成。

Alexander, Rubinov, Kalepky, and Leontsinis (2012)

則改用

Regime-dependent Smile-

adjusted deltas

作為避險策略的基礎,再與傳統的

delta

避險策略做比較。結果發現新

方法之避險效果佳。

(三)套利研究

至於在套利研究方面,國外近期的研究則著重以新的市場來探討是否存在套利空

間,基於信用違約交換市場近年在國際金融市場成長相當迅速,因此衍生不少與套利

相關的研究。例如:

Nashikkar, Subrahmanyam, and Mahanti (2011)

探討

CDS

與債券間

的套利,發現流動性可解釋

CDS

與債券間存在價差的現象。

Kapadia and Pu (2012)

探討股票與

CDS

之間是否存在套利機會。

有些國外套利的研究則探討是否有新的套利策略,例如:

Hao, Kalay, and Mayhew

(2010)

探討股票在除息日選擇權的交易狀況,例如:買權的標的股票通常在發股息前,

買權就會被執行,因為發股利會使股價向下修正,影響選擇權的價值,所以在除息前

買方會執行權力將買權轉換成股票,以獲取股利收入,而研究發現,市場上的買權沒

有被執行,有很顯著的未平倉量存在,這時就產生套利機會。綜合以上國外較新發展

的避險或套利研究,國內學者應可以在相對應的議題上探索國內的衍生性商品是否也

有可供發展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