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4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4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避險與套利文獻回顧與展望

274

主要原因為當維度太高會造成參數過多難以收斂的問題。故李享泰、康義鑫與柯冠成

(2011)

透過傳統

OLS

BEKK-GARCH

ICA-GARCH

等模型,對五種匯率日報酬資

料進行不同期間的避險績效比較,實證結果發現

ICA-GARCH

在維度降階及估測簡化,

還有避險績效上的優點在三資產或多資產更加明顯。

(三)實體商品期貨

期貨避險最早發軔自農產品上,因為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主要

原因之一是來自於供給的不穩定性,而這是由於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所以很難在事

先完全正確預測農產品的產量以及其對應收益。巫春洲、劉炳麟與楊奕農

(2009)

探討

農產品(玉米、大豆、大豆油和小麥)與軟性商品(可可、咖啡、棉花和糖)期貨契

約的避險策略。發現考慮資產報酬數列條件異質變異

(GARCH)

和資產間動態關係的

避險策略,可以有效改善農產品與軟性商品樣本外的避險績效。

有些研究則針對能源或金屬原料進行探討,李享泰與彭智煒

(2010)

以原油、熱燃

油、汽油及丙烷等能源現貨期貨進行避險研究探討,實證結果發現考慮不對稱基差之

馬可夫狀態轉換時變相關係數

GARCH

模型可改善避險績效。而蘇恩德

(2013)

研究鎳

進口商原料價格與匯率風險的規避問題,使用三個避險模型配合三種避險策略與三類

避險組合進行探討,結果以門檻

M-GARCH (1,1)

模型績效較佳。

臺灣期貨交易所之十年期公債期貨契約容許實物交割,但自上市以來交易量即不

如預期,因此引發實物交割與現金結算孰優孰劣的討論。葉仕國、林丙輝與陳嘉蘭

(2011)

研究即從避險績效的觀點,探討臺灣十年期公債期貨契約是否合適採取現金交

割的方式。根據實證結果發現,平均而言,雖然現金交割之避險效率較佳以及避險成

本較低,但必須面臨基差波動性稍微增加的問題。

二、選擇權避險策略

選擇權避險策略之議題包括探討

Delta-gamma

中立避險策略是否適當?以及實務是

否要納入「風險值」作為避險之考量。由於不同選擇權之評價方法及避險策略亦有所

不同,故本文依認購權證、股票選擇權及奇異式選擇權分別探討避險策略的相關研究。

(一)認購權證避險策略

認購權證是類似選擇權買權的衍生性商品,台灣從民國

86

8

月開始發行,施

東河與王勝助

(2001)

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架構發展出一個選擇權評價模式,目的在於

建立台股認購權證之評價模式及各項避險係數計算。陳安斌與張志良

(2001)

也以類神

經網路為基礎之模型針對台灣已到期之十五檔認購權證,發現不論在評價上之解釋能

力與誤差程度,或在避險上之風險暴露與獲利均優於

Black and Scholes

模型。

莊忠柱

(2004)

則以

Nonlinear GARCH (NGARCH)

推導出

NGARCH

組合型權證定

價模型,並與陳松男與鄭翔尹

(2000)

的組合型權證定價模型做比較,實證結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