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避險與套利文獻回顧與展望
274
主要原因為當維度太高會造成參數過多難以收斂的問題。故李享泰、康義鑫與柯冠成
(2011)
透過傳統
OLS
、
BEKK-GARCH
與
ICA-GARCH
等模型,對五種匯率日報酬資
料進行不同期間的避險績效比較,實證結果發現
ICA-GARCH
在維度降階及估測簡化,
還有避險績效上的優點在三資產或多資產更加明顯。
(三)實體商品期貨
期貨避險最早發軔自農產品上,因為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主要
原因之一是來自於供給的不穩定性,而這是由於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所以很難在事
先完全正確預測農產品的產量以及其對應收益。巫春洲、劉炳麟與楊奕農
(2009)
探討
農產品(玉米、大豆、大豆油和小麥)與軟性商品(可可、咖啡、棉花和糖)期貨契
約的避險策略。發現考慮資產報酬數列條件異質變異
(GARCH)
和資產間動態關係的
避險策略,可以有效改善農產品與軟性商品樣本外的避險績效。
有些研究則針對能源或金屬原料進行探討,李享泰與彭智煒
(2010)
以原油、熱燃
油、汽油及丙烷等能源現貨期貨進行避險研究探討,實證結果發現考慮不對稱基差之
馬可夫狀態轉換時變相關係數
GARCH
模型可改善避險績效。而蘇恩德
(2013)
研究鎳
進口商原料價格與匯率風險的規避問題,使用三個避險模型配合三種避險策略與三類
避險組合進行探討,結果以門檻
M-GARCH (1,1)
模型績效較佳。
臺灣期貨交易所之十年期公債期貨契約容許實物交割,但自上市以來交易量即不
如預期,因此引發實物交割與現金結算孰優孰劣的討論。葉仕國、林丙輝與陳嘉蘭
(2011)
研究即從避險績效的觀點,探討臺灣十年期公債期貨契約是否合適採取現金交
割的方式。根據實證結果發現,平均而言,雖然現金交割之避險效率較佳以及避險成
本較低,但必須面臨基差波動性稍微增加的問題。
二、選擇權避險策略
選擇權避險策略之議題包括探討
Delta-gamma
中立避險策略是否適當?以及實務是
否要納入「風險值」作為避險之考量。由於不同選擇權之評價方法及避險策略亦有所
不同,故本文依認購權證、股票選擇權及奇異式選擇權分別探討避險策略的相關研究。
(一)認購權證避險策略
認購權證是類似選擇權買權的衍生性商品,台灣從民國
86
年
8
月開始發行,施
東河與王勝助
(2001)
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架構發展出一個選擇權評價模式,目的在於
建立台股認購權證之評價模式及各項避險係數計算。陳安斌與張志良
(2001)
也以類神
經網路為基礎之模型針對台灣已到期之十五檔認購權證,發現不論在評價上之解釋能
力與誤差程度,或在避險上之風險暴露與獲利均優於
Black and Scholes
模型。
莊忠柱
(2004)
則以
Nonlinear GARCH (NGARCH)
推導出
NGARCH
組合型權證定
價模型,並與陳松男與鄭翔尹
(2000)
的組合型權證定價模型做比較,實證結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