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3
期
271
回顧型的文獻相比,本文並沒有採用像是書目計量法或網路分析等量化的工具(
cf.
段
起祥與曾信超,
2009
;楊燕枝,
2010
),在認知上或許對其他不同的研究者會有不同
的分類結果,但大體上本文相信我們的分類在某種程度,已經可以呈現出這三種策略
觀點下科技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因為在分類的過程中,本文不斷地針對題目、摘要、
關鍵字、結論、以及管理意涵進行回顧與檢核,以提高本文在分類上的嚴謹性。
在分類的過程中,有些文章的標題或關鍵字就可以透漏出它的理論根基。例如:
「創業家」、「興業家」、「資源基礎」、「信念」等字詞都是較是屬於意志論的題目;
「國家創新系統」、「制度」、「聯盟」、「政府」、「工研院」等被視為命定論的
題目。相對意志論與命定論,互動論的研究通常不容易從標題與關鍵字來判斷,必須
詳細地閱讀文章的內容,通常來說,帶有社會建構
(Social Construction)
的觀點通常是
互動論的研究,強調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我們的
分類,皆下來以三個例子來做示範。
陳意文、吳思華與項維欣
(2010)
的論文「資源基礎觀點下之資源拼湊與價值創造:
以台灣翅帆開發創新產品為例」,所探討的議題是當新創企業面臨資源匱乏的草創時
期,如何進行新產品開發,克服新之不利,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資源的匱乏。而該文的
理論根基是資源基礎理論,認為廠商具有組合與建構既有資源來提昇創新的可能。很
顯然的,這就是一種唯意志的表現,因為廠商拼湊資源的能力可以克服新之不利,肯
定了人定勝天的精神。又例如,朱博湧、鄧美貞與黃基鴻
(2005)
的論文「垂直整合與
虛擬整合商業模式之績效比較:臺灣積體電路產業實證」,所探討的是兩種不同的半
導體產業商業模式:垂直整合以及虛擬整合,他們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下,資
產報酬率以及股東權益報酬率等財務績效。很顯然的,這篇文章的理論觀點是不同的
產業結構會在廠商層次上產生不同的績效,因此,可以算是一篇命定論的研究。另外,
文中的三個研究假設也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這種理論觀點:假設一,不同經營型態的
策略群組,其獲利率有顯著差異;假設二,不同經營型態的策略群組,其獲利風險具
有顯著差異;假設三,中介變數(景氣循環因素)有助於解釋不同經營型態群組間獲
利差異的原因。另外劉子歆
(2009)
的論文「逆轉中國大陸國家制度螺旋:一個單一個
案研究」,所探討的是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在面對制度與結構所帶來的壓力時,
如何克服此制度壓力,並建立往後的成長基礎。傳統的制度理論否定個人意志發揮的
可能性,因此,小至個人,大至廠商,都必須集體服從制度的安排,以避免制度所帶
來的矛盾與衝突。但是,互動論告訴我們,制度不能完全控制意志,而意志也不能完
全否定制度的安排,制度與意志之間的關係是調和的。在該文中,一方面承認台商在
中國大陸有時不可避免地捲入制度的螺旋,另一方面卻也認為台商可以充分利用制度
所帶來的機會,扭轉乾坤。這種觀點就是典型的制度興業家。
最後,經過一系列的反覆檢核與交叉比對,本文的篩選與分類的結果如表
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