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6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6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科技管理三重奏:策略視角的分析與評論

276

喻說、以及認知性喻說,來達到制度興業;同樣地,高鴻翔、方世杰與李仁芳

(2013)

則是探討台灣的太陽光電廠商面對崛起的中國大陸企業時,該如何因應,文中雖然沒

有明確援引制度興業的概念,但相當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大陸山寨廠商如何對抗技術的

先進者(台灣)與其建構的制度環境,例如:價格破壞、快速擴產等。

除此之外,亦有學者探討網路關係中的鑲嵌議題,例如:方世杰與汪昭芬

(2006)

以及林欣美

(2007)

等。在傳統社會資本、網路關係、以及制度理論中,鑲嵌是指組織

的經濟行為與社會脈絡之間的互動與摩擦

(Granovetter, 1985; Polanyi, 1944)

,不同程度

的鑲嵌程度會產生不同的制度牽引

(Baum and Oliver, 1992; Giddens, 1984)

,然而,在

互動論的科管研究,則肯定廠商有其避實擊虛、化險為夷的力量。方世杰與汪昭芬

(2006)

以連鎖加盟店為實證對象,探討雙重鑲嵌

(Dual Embeddedness)

下,即市場鑲嵌

(顧客驅動、競爭涉入、跨分店協調)與體系鑲嵌(網路連結、信任關係、共同認知),

廠商如何運用這兩者來促進知識的創造,進而提升績效;林欣美

(2007)

以網路鑲嵌的

觀點彌補過去單獨透過交易成本觀點探討跨組織聯盟的狹隘,並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的

合作案為實證資料,發現網路的鑲嵌程度確實也會影響廠商採用何種統治模式,例如:

校友或過去的同事關係轉化成專業的合作關係,在理論的貢獻上,與

Granovetter (1985)

對於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批判有所呼應。

據此,即便互動論的科管研究在台灣是少數,但仍然累積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以

制度興業、山寨產業、以及網路鑲嵌等議題為主。

伍、結論與建議

台灣科技管理的發展,大約始於

1990

年代初期,在政府的支持下,

1991

年交通

大學成立第一間科技管理研究所,同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也於焉成立,而在

2000

年時,清華大學更首創「科技管理學院」。根據教育部統計,直到

103

學年度為

止,以「科技管理」作為系、所名稱的大專院校就有

19

間。而台灣學者在國際上的

學術表現也是有目共睹,根據楊燕枝

(2010)

的統計,自

2005

年起,台灣在國際科技

管理領域上的發表數量急速增加,在知名期刊《

Research Policy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

Technovation

》、《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以及《

R&D Management

》中均可看見台灣學者的身

影。由此可知,科技管理在台灣已蔚為一個新興且快速發展的學術社群,回顧過去科

管學術的發展更顯重要且正當。

本文從策略的角度,回顧

TSSCI

管理學門中八本期刊所發表有關科技管理之研

究,期望透過文獻的回顧與分析,能對台灣未來科技管理的學術社群與產業界之間創

造更緊密的結合。不可否認地,在當今學術研究與學術社群追求國際化的氛圍下,有

許多優秀的台灣學者只選擇在國際研討會或期刊進行發表,尤其在

1990

年代末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