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7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7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3

277

灣高等教育陸續開始實施所謂的「終身教職評定」

(Tenure-track)

制度後,國際舞台已

成為台灣學者趨之若鶩的對象,因此,這些發表在國際研討會與期刊的研究結果與意

涵,則是本文論點無法涵蓋之處。雖然如此,我們觀察了

15

年國內期刊的發表情況,

相信也能大致捕捉到這個領域的發展脈絡。

本文發現台灣科技管理研究過於偏重意志論的觀點,像是創業模式、創業家、資

源基礎理論、以及動態能力等。而探討結構、制度、以及網路關係的命定觀點則相對

較少,大多集中在國家創新系統與科技政策等議題。最後,強調結構與行動相為互動

的觀點又更少,多在談論制度興業家面對制度環境的抗辯。如此的學術發展,雖然符

合策略管理的演進,意志論繼承了傳統策略管理的思維,但在某種程度上與台灣的國

情是相違背的。本文主張,不同的國情適合不同類型的科技管理研究,國家本身的客

觀條件(包含制度、文化、以及法律等)與學術界的研究必須相互搭配,如此,才能

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也更能夠突顯出學術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以美國為例,因為資

源相對豐富,創業機會較多,文化上又盛行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因此,意志論

的科管研究相當多,這種「可以做的文化」

(Can-do Culture)

自然而然孕育出不少「英

雄造時勢」的理論與實務研究,相關的理論學者也幾乎是美國背景。同樣地,中國大

陸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大國,許多條件與美國相似,雖然由於國家的獨特體制與文化

讓人不得不重視制度方面的配合與銜接(

Boisot and Child, 1996; Bruton and Ahlstrom,

2003;

劉子歆,

2009

),在策略管理的學術研究上同樣側重於意志論的相關研究(張

書軍與

Barney

2008

)。而與此文化相對的歐洲各國(尤其是北歐),由於資源稀少,

國家規模不大,這種「不能做的文化」

(Can’t-do Culture)

也自然而然激發出「時勢造

英雄」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像是國家創新系統與技術演化的科管研究就會相對流行

(Edquist and Hommen, 2008)

,尤其是英國許多學術機構致力於此方面的發展,如:薩

塞克斯大學的

SPRU

、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以及劍橋大學。

回顧台灣的國情,同樣作為一個資源缺乏、規模不大的小國,同時又是技術的後

進者,我們所面對的限制本來就相當多,但是在面對世界前後兩次的技術機會(民生

科技與資訊科技)時,台灣本身制度結構的配合與適時的創業行動,得以成為「東方

的矽島」(洪世章與李傳楷,

2011

)。在這過程中,台灣呈現出制度與行動相互配合

的動態歷程,既是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

,也是路徑創造

(Path Creation) (Garud,

Kumaraswamy, and Karnøe, 2010)

。因此,最適合台灣的科技管理研究,不應該是意志

論,也不是命定論,而是突顯出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的互動觀點。考量學術的

豐富性,以及台灣的特殊性,互動論的科技與創新管理議題,應該是台灣學者未來可

多著墨的地方。例如,探討台灣創新系統的能動性空間、科技與社會的互動演化過程,

以及台灣社會、國際經濟與創業機會的關連性等,應該都是有趣的議題。最後還值得

一提或強調的是,本文的目的並不在於全盤否定意志論和命定論的研究,因為不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