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4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4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科技管理三重奏:策略視角的分析與評論

274

種身分認同會影響他對內、外環境的詮釋,進而影響其創業的行為。除此之外,陳悅

琴、蔡明宏與林明杰

(2010

2014)

不同於以往的研究來探討創業失敗的主因,而是討

論創業家的失敗經驗在其創業歷程中所發揮的功效,並成為東山再起的力量,這兩篇

文章的共通點,除了也是引用

Weick (1993)

的釋意概念外,同時也強調「失敗」這件

事情如何在創業家的內心中被解讀。

而在組織的層次中,也不乏一些從資源與能力的觀點摸索組織策略性行動的可

能性,例如:林文寶與吳萬益

(2002)

從資源基礎的觀點討論影響知識整合能力的因

素,包含技術知識的外顯程度、技術知識的複雜程度、以及技術知識的模組化程度等;

陳意文等

(2010)

則是借用李維.史陀

(Lévi-Strauss)

拼湊(又譯「隨手搞定」、「隨

創」等,

Bricolage

)的概念,以台灣的翅帆產業作為實證對象,討論新產品開發過

程中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資源的重組。亦有一些學者著重在策略性行動與

績效之間的研究,例如:劉韻僖

(2006)

以及酈芃羽

(2014)

皆在探討高階管理團隊

(Top

Management Team; TMT)

的特徵對於績效的影響,像是教育程度和持股比例等;楊宜

興與陳虹天

(2013)

發現採用三種策略:服務創新、製造創新與研發創新的電子廠商,

其財務績效比較高。以上研究均肯定管理者具備施展策略的空間。

(二)台灣的命定論科管研究

本文發現台灣的命定論科管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國家創新系統與科技政策兩個議

題上。例如:江雪嬌

(2009)

站在國家創新系統的視野,探討並比較美國、日本、以及

台灣三國的大學技術移轉制度上之差異,並發現我國的技轉工作仍處於萌芽階段,應

該借鏡美國與日本的制度;洪秀婉、張珈進與何真鳳

(2011)

則比較台灣與經濟合作發

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ECD)

等全球

30

國家,其技術的創新效率與擴散的經濟效率。在科技政策的議題上,也有許多豐碩的

成果,藉此突顯出政府在產業界的影響力,例如:葉席吟與陳達仁

(2012)

探討政府的

補助機制對於產學合作關係建立的誘因;薛義誠與簡順堂

(2004)

探討國家科技前瞻計

畫的規劃;張元杰、史欽泰、簡文強與柯盈兆

(2009)

採用德菲法

(Delphi Method)

集產官學研的專家對於經濟部於

2002

年推動「鼓勵國內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計畫」

的適當性、效益與衝擊、以及未來發展策略;而朱斌妤與高偲凱

(2012)

同樣也是透過

專家訪談,輔以層級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建構出科技政策的資

訊評選架構。其他相關的研究尚有虞孝成與李宗耀

(2002)

以及林冠仲、王仁聖與徐作

(2014)

等,均針對特定法律或政府管制措施有所討論。

除了國家創新系統與科技政策外,因為技術的發展受到制度的牽引,所產生的制

度體制研究也相當豐富

(Lawrence and Lorsch, 1967; Woodward, 1965)

,雖然台灣過去

發展出相當成功的個人電腦產業與半導體產業,但在全球系統的視野下,台灣仍是一

個技術的後進者,必須與世界的主流技術與標準進行配合與銜接。例如:洪世章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