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三重奏:策略視角的分析與評論
264
參、意志論、命定論與互動論
在上一節中,本文扼要地回顧策略管理在過去的變化與演進。我們發現:隨著產
業結構與經濟情勢的轉變,從
1980
年代晚期,科技管理逐漸從策略管理領域中分流
出來,形成一個有主體性的學術社群,並且在
2000
年後成為一個蓬勃擴散的學科。
接著在本節中,我們將試圖基於策略管理的三個分析觀點:意志論、命定論、以及互
動論,來討論科技管理的本質與內涵。
意志論和命定論是社會科學裡長久以來的一個認識論上的爭辯
(Berger and
Luckmann, 1966; Burrell and Morgan, 1979; Diesing, 1966; Luthans and Davis, 1982)
,在
對社會實體的認識上,或是對組織現象的探索,可以從二者擇一來作為分析的立基點,
例如:
Burrell and Morgan (1979)
在分述不同的組織典範時,說明意志論者可以採用民
族誌學
(Ethnomethodology)
或現象學
(Phenomenology)
等研究方法;而命定論者可以
透過系統或科層的觀點來進行分析。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各自的本體論假設:意
志論相信人定勝天與英雄造時勢的精神,屬於主觀主義
(Subjectivism)
的看法,認為行
動者有能力與既有的結構與制度進行抗辯,甚至改變它;而命定論相信成事在天與時
勢造英雄,屬於客觀主義
(Objectivism)
的觀點,行動者受到既有結構與制度的約束,
個人沒有任何操弄的空間,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去配合與順從。但是,也有一些社會
學者
(e.g., Bourdieu, 1990; Giddens, 1984)
主張行動與結構原本對立的雙方其實是互動
的,在此觀點下,存在於結構當中的規則與資源會受到行動者有意識、甚至是沒有意
識的行為影響,發生改變與重組,進而塑造出新的結構,長期下呈現出社會的動態與
再製。「⋯社會系統的結構性特徵,同時是實踐行為遞迴組織中的媒介與產物」
(
⋯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ocial systems are both medium and outcome of the practices they
recursively organize) (Giddens, 1984)
;換句話說,時勢與英雄是相互影響的
(Hung,
2004)
。作為一門探討人類互動的社會科學,策略管理,或是後來衍生的科技管理,也
可從以上三個觀點來進行分析。
一、意志論
意志論是最傳統的策略管理。「策略」一詞係源自於希臘字「
strategos
」,意旨「將
軍」,而動詞「
stratego
」則是意涵著「有效率地使用資源企圖毀滅敵人」
(Bracker,
1980)
。因此,最早期的策略管理通常帶有一些軍事與政治的背景
(Whittington, 1993)
。
也因為這樣的發展脈絡,過去對於組織內部社會要角
(Social Agents)
的策略研究,像
是企業家、創業家、與領導者,大多是基於心理學的觀點進行分析
(e.g., Begley and
Boyd, 1987; Bryman, 1992; Dyer, Gregersen, and Christensen, 2011; Schumpeter and Opie,
1934)
,他們的個性、特徵、能力、與經驗被放大檢視,並被視為他們得以成功的關鍵
因素。例如:
Dyer et al. (2011)
將所謂創新者的特質稱為「創新者的
DNA
」,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