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enu](styles/mobile-menu.png)
![Page Background](./../common/page-substrates/page0269.png)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3
期
259
段起祥與曾信超
(2009)
的統計,知名策略期刊《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SMJ)
是科技管理研究最常引用的文獻來源,類似的結果與楊燕枝
(2010)
的分析也大致雷
同。據此,本文從策略管理的歷史軌跡與理論視角,來解讀與分析科技管理的學術內
涵與研究現況。
回顧過往科技管理的研究,基於策略角度的分析與評論可謂付之闕如。
Allen and
Sosa (2004)
從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回顧工程管理觀
點下的科技管理研究;
Ball and Rigby (2006)
針對十本科管期刊進行點評,並針對
1954
∼
2003
的作者屬性進行分析。在國內,段起祥與曾信超
(2009)
透過社會網路分
析的觀點,建構科技管理研究的智慧結構;張元杰、邱文宏與蔡林彤飛
(2010)
則是透
過書目計量分析,回顧《科技管理學刊》這本專門刊物的發表趨勢;楊燕枝
(2010)
也
是採用同樣的方式回顧台灣學者在國際知名科管期刊上的學術表現。本文與以往不同
之處在於:我們以一個策略學者的角度來回顧台灣的科技管理研究,並綜合客觀的產
業發展條件,對於未來相關的學術研究給予實質上的建議。如同其他相關的社會科學
領域,策略管理研究大致上有三種不同的分析觀點:意志論
(Voluntarism)
、命定論
(Determinism)
、以及互動論
(Interactionism) (Burrell and Morgan, 1979; Hung, 2004;
Giddens, 1984)
,本文便援引這三種觀點來探討科技管理研究的內涵與走向。
本文的組織結構如下。首先,我們先回顧策略管理的發展。接著,分別探討意志
論、命定論與互動論的內涵,以及這些觀點下所衍生的相關理論或分析方法。接著,
我們聚焦在台灣本土的科技管理研究,以八本收錄於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SSCI)
的管理期刊為分析對象,分別是:《交大管理學
報》、《中山管理評論》、《科技管理學刊》、《管理評論》、《管理與系統》、《管
理學報》、《臺大管理論叢》、以及《組織與管理》,蒐集於
2000
∼
2014
年間所出版、
且與科技管理有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歸納與分析。最後為本文結論,並針對台灣的
學術社群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貳、策略管理的再回首
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與情境下,管理者與專業經理人對於策略管理的意涵,以及所
強調的重點都會有所差異,在學術界也曾先後出現不同的學派與觀點,尤其在
1980
年代開始,策略管理開始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學科後
(Boyd, Finkelstein, and Gove,
2005; Ketchen, Boyd, and Bergh, 2008)
,許多學者著手整理與歸納策略的學派。以西
方的學者為例,
Whittington (1993)
歸納出四種不同的觀點:古典
(Classical)
、演化
(Evolutionary)
、程序
(Processual)
、以及系統觀點
(Systemic)
;
Mintzberg, Ahlstrand, and
Lampel (1998)
則是利用動物的行為特性作比喻,列出了十大學派:設計、規劃、定位、
創新、認知、學習、權力、文化、環境、形構,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點呈現出不同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