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53 /34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53 /34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2S

153

指出銀行利用原有的行銷通路銷售保險商品可以發揮範疇經濟。

Dreassi and Schneider

(2015)

深入分析銀行保險帶給保險公司的規模經濟,發現銀行保險通路的策略調整相

對傳統通路更有彈性。其他相關研究還包括探討銀行保險如何提高保險滲透度以及帶

給保險公司的好處

(Benoist, 2002)

、銀行保險對銀行與保險公司股價的影響

(Carow,

2001; Fields, Fraser, and Kolari, 2007)

與進一步探討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後對公司風險

與價值的影響

(Elyasiani, Staikouras, and Dontis-Charitos, 2015)

。有少數文獻對銀行與

保險公司合作策略進行討論,例如

Fiordelisi and Ricci (2011)

分析銀行保險合作模式對

公司成本效率與利潤效率的影響,

Amici, Fiordelisi, Masala, Ricci, and Sist (2013)

對銀

行與保險公司合作模式對公司價值影響進行探討。

國內銀行保險文獻也發現壽險公司涉入銀行保險業務程度越高確實能夠提升公司

經營效率(王儷玲、彭金隆與張義宏,

2006

;彭金隆、陳麗如與劉文彬,

2014

) 與調

整風險資產報酬率(賴宏誌、張邦茹與蘇方盈,

2014

)。

Chang, Peng, and Fan (2011)

指出傳統壽險通路的效率顯著優於銀行保險通路等。過去銀行保險相關文獻並未有與

本研究主題相近之討論,本研究針對保險公司銀行保險通路策略的競爭行動進行探討。

就競爭策略文獻部分,

Wernerfelt (1984)

提出資源基礎理論觀點,認為核心能力的

建置才能取得重要的競爭優勢,資源基礎理論下將策略分析重點移往內部獨特資源的

建置,透過企業內部的核心能力提升競爭優勢,以此取得穩固的市場地位,其中隱含

當競爭行動開始後,產生的競爭優勢是靜態的,包括

Prahalad and Hamel (1990)

Barney (1991)

都認為影響企業間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內部的資源。

另外一類競爭策略文獻強調公司的動態競爭,強調在公司競爭情境下,相關競爭

性回應的討論與影響。

Porter (1980)

強調公司間相互競爭策略的重要性,

Porter (1991)

也指出競爭理論的研究重點將逐漸往公司間動態競爭的方向移轉。

Smith, Grimm,

Gannon, and Chen (1991)

對競爭行動的察覺與回應做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Chen et al.

(1992)

透過競爭性行動與回應間的對偶關係

(Action-response Dyad)

建立競爭性行動與

回應之動態競爭分析架構,開啟了更多動態競爭相關研究。

Chen (1996)

結合前述資源

基礎理論與動態競爭理論,探討策略的形貌以及廠商能耐,利用透過動態競爭所發展

出來的市場共同性,及資源基礎觀點所推導出來的資源相似性,來解釋競爭者間的關

係,並且預測這些廠商彼此間會如何進行攻擊或回應。

Chen and Miller (2012)

指出動

態競爭理論可以綜合分析企業間競爭行為及回應,並同時考量策略內容與過程、公司

資源與市場等各種競爭行為的驅動因素

(Driver)

預測競爭性行動與回應的主要驅動因素為察覺

(Awareness)

、動機

(Motivation)

能力

(Capability)

(一般簡稱

AMC

架構),

AMC

架構起源自

Chen (1996)

提出以市場

共通性與資源相似性的概念分析競爭行為,在

AMC

架構的觀念下,競爭者應當先「察

覺」到對手的行動,並能刺激其反應的「動機」,且具備充足的「能力」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