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34-1
P. 156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Earnings Quality: The
               Difference in Managerial Ownership Structure



               之間。過去文獻顯示 VIF 值大於 10 表示有共線性問題 (Marquardt, 1980),本研究變
               數 VIF 值皆小於 10,顯示共線性問題並不嚴重。


               二、實證結果分析
                                                                                          10
                    表 5 為實證模型 (1) 環境資訊揭露對投資人認知盈餘品質影響之迴歸結果 。第
               1 欄以全體樣本進行分析,用以測試假說 1,迴歸實證結果顯示,UE 的迴歸係數顯
               著為正(係數 3.4937,t 值 = 6.05),顯示盈餘變動愈高,公司的累計異常報酬愈高,
               此結果與先前研究一致(方俊儒與盧正壽, 2020); EAID 的迴歸係數未達顯著水準,
               顯示環境資訊揭露程度愈高並不會對累積異常報酬有所影響,本文並未發現環境資
               訊揭露對股價有影響之證據。本文認為,環境資訊揭露分數愈高表示企業較重視環
               境保護,然而投入環境保護愈多也表示企業需花費較多的成本在上面,對投資人而
               言,環境資訊揭露對公司是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難以由揭露的分數判定。最後,

               本文發現 UE 與 EAID 之交乘項顯著為正(係數 0.0480,t 值 = 2.04),假說 1 獲得
               支持,表示環境資訊揭露程度越大會增加投資人對盈餘品質之認知,亦即投資人對
               盈餘品質的認知會因為公司環境資訊揭露多寡而有所影響。此實證結果支持企業投
               入較多的環境保護政策,投資人會認為企業環境資訊揭露較透明,這些非財務績效
               的成果會正向影響投資人對盈餘品質的認知。本文推測,近年來不論企業或是投資
               人皆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資訊為企業社會責任重要之一環,且現今為一個講求
               環保的時代,企業會將履行在環境方面的成果揭露在股東會年報中,投資人在進行
               投資策略時,會希望所投資之企業是一個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故投資人對於環境
               資訊揭露程度越大之公司,會給予較高之評價。

                    從利益收斂假說觀點來看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經理人持股比高,表示
               經理人對企業前景的看好,且與公司目標較為一致,經理人持股比率高的公司投入
               較多之環保支出,投資人應給予之評價會較高。本研究進一步將樣本分成高經理人
               持股(大於中位數)與低經理人持股(小於中位數)兩群樣本,探討經理人持股不
               同分群樣本下其環境資訊揭露對投資人認知盈餘品質的影響。表 5 第 2 欄,以高經
               理人持股之樣本進行分析,高經理人持股之定義為經理人持股比大於樣本中位數者
               (MGR > Median)。實證結果顯示,UE 顯著為正(係數 4.5256,t 值 = 5.17),顯示





                  10  本文實證模型 (1) 之累積異常報酬率 (CAR) 以當年度 7 月起算至隔年的 6 月計算。為增加實證
                     結論的穩健性,參考過去文獻之作法(方俊儒與盧正壽,2020),將累積異常報酬率 (CAR) 以
                     不同期間衡量,包含 (1) 以當年度 1 月至 12 月的期間衡量 (CARM) 與 (2) 以當年度 4 月至隔年
                     3 月的期間衡量 (CARN);本文發現不論累積常報酬率以何種期間衡量,實證結果仍支持本文
                     之假說 1 與假說 2 之推論,因篇幅限制不另列表說明。

                                                     148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