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臺大管理論叢第33卷第1期
P. 12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3 No. 1 Apr. 2023
關 (Norton, 2000; Li and Jensen, 2011; Allaire, Brown, and Wiener, 2016; Mommaerts,
2015)。
實證結果發現,假說一,偏好長照保險制族群的財務決策行為包括:願付程
度與預防性儲蓄的程度愈高者,愈顯著偏好長照保險制;已(曾)購買商業長照險
者,亦傾向偏好長照保險制但未達統計顯著。假說二,偏好長照保險制族群的社會
與家庭經濟特徵包括:年齡愈長(40~64 歲)愈顯著偏好長照保險制,尤其是年齡
60~64 歲者達統計顯著;年所得在 199 萬以下者傾向於偏好於長照保險制,尤其是
所得 100~149 萬者達統計顯著;愈擔憂長壽風險者、對長照給付內容的風險的關注
(擔憂)程度愈高者,以男性、已婚者或勞工相對傾向於偏好於長照保險制;但這
三項未達統計顯著。假說三,偏好長照賦稅制族群的社會與家庭經濟特徵包括:年
所得偏高在 200 萬以上者、家庭人數愈多愈傾向於偏好長照賦稅制,尤其是家庭人
數 3~4 人者達統計顯著;家中已(曾)發生長照需求個案者、居住在北部、中部與
南部地區者(相對於東部與離島地區)皆達統計顯著。最後,藉由偏好保險制或賦
稅制這兩種族群的個別社會經濟特徵,配合五項長照實務議題—年齡衍生的世代差
異效果、家庭結構差異效果、城鄉差距衍生的地區差異效果、性別、所得與就業對
於家屬擔任支持性照護者的差異效果、家戶籌措長照財源及公私立長照財源替代效
果的關聯性,提出更為完整的討論,有助於政府修定長照 2.0 相關的政策。
本研究首先討論研究動機與目的,接續第貳部分針對相關文獻提出討論並形成
四個待驗證的研究議題;第參部分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樣本、研究變數、實證研究
模型與研究假設,第肆部分報告論文的實證結果並分析實證的意涵,最後,提出結
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貳、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說
探討國人對於不同長照制度的偏好,須先了解國際上對於長照制度的分
類方式。 觀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成員國籌措長期照護制度財源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
賦稅制 (Tax-funded System),例如:美國、英國、瑞典、丹麥、荷蘭、法國、奧地利、
加拿大等;其二為社會保險制 (Public Long-term Care Insurance),例如:德國、日本、
韓國。賦稅制的優點包括:(1)由稅收來辦理長照服務,具有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高所得者承擔多,低所得者承擔少);(2)可根據財政預算決定提供服務的項
目與額度;(3)中央地方分權執行,地方政府參與可確保因地制宜。但是賦稅制
的缺點亦包括:(1)政府全額負擔,財務責任重,且稅收易受景氣影響,造成長
照財源不穩定,預算易受立法機關牽動;(2)服務體系以社會福利(非營利)為主,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