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8
卷第
2
期
之全球化實現國際化廣度的效益。因此我們提出假說
H2
如下:
H2:國際化廣度對規模越大企業之邊際助益越大
海外市場營運經驗對克服營運海外市場的心理距離(語言、文化、法律與制度
等差異)扮演重要的角色
(Miller, 1992)
,透過國際營運經驗,企業可據以獲得適當
的資源、知識及技能,有助於提升國際經營管理能力及承擔國際經營風險
(Hitt et
al., 1994; Contractor and Kundu, 1998)
;例如,國際化經驗有助於企業瞭解跨文化差
異與當地市場的需求,可建立廣大且關係良好的供應商、顧客、政治關係的網絡,
亦能察覺更多的海外投資機會。
Welch and Loustarinen (1988)
指出企業國際化是依
附於企業內部人員所投入的國際知識、經驗和技能而發展的,高階主管與員工的國
際化經驗在整個國際化過程扮演關鍵角色,許多研究亦發現國際化經驗有助於提升
企業績效
(Li et al., 2012; Hsu, C. et al., 2013; Hsu, W. et al., 2013; Hsu et al., 2015)
。不
過,小型企業的資源較為不足,往往缺乏國際化經驗或僅有些許之海外投資經驗,
而大型企業擁有較多的資源,故較有能力累積國際化經驗及投資於較多地點。因此
國際化經驗對大型企業之總貢獻應遠大於小型企業,不過根據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國際化經驗對小型企業之邊際貢獻應大於大型企業,故我們提出假說
H3
如下:
H3:國際化經驗對大型企業之邊際影響低於小型企業
除了上述之國際化變數外,我們亦加入產品多角化海外投資、研發、投資區域
與產業別等控制變數。不同的國家或地理區位存在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等差異,
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的營運成本;此外,不同產業之間存在結構性的差異,亦可
能導致不同的經營績效。產品多角化基本上區分為相關產品多角化與非相關產品多
角化,相關產品多角化指企業投入至與企業原核心資源相關的產品,非相關產品多
角化則是企業投入至與原企業核心資源不相關的產品
(Rumelt, 1982)
。資源基礎理論
認為,企業使用所擁有獨特的核心技術進行相關產品多角化,透過各個事業單位運
用類似的生產要素、作業流程及研發或行銷資源等,可產生規模經濟、範疇經濟及
資源分享的利益;然而,
Hill and Hoskisson (1987)
指出過度的投入於相關多角化將
會使企業經營較不具彈性,當企業各部門投入在特定的技術與產業資源中,一旦技
術與環境迅速變化,企業無法適度回應時,不僅會失去綜效,更可能導致企業之經
營危機。另一方面,企業採取非相關多角化可將其擁有的資源、技術與知識移轉到
不同的產品市場發掘企業成長的機會
(Salter and Weinhold, 1981)
,亦能分散事業的
風險、降低營運波動、保持獲利的穩定性
(Kim, Hwang, and Burgers, 1989)
;不過,
企業跨足到的不熟悉的產業,不可避免的必需付出較高的學習成本與經營風險。企
業在進行國際化時,何種產品多角化策略較有助於企業國際化發展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