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00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00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國際化與績效之分量迴歸分析

100

Yeung (1991)

Kotabe, Sirnivasan, and Aulakh (2002)

以美國多國籍企業為樣本之研

究發現,兩者並未存在顯著的關係,亦即國際化所帶來的利益與成本會約略相互抵

消,不會明顯的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

上述之研究假設國際化與績效為線性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

是更複雜的曲線關係。例如,有些研究認為企業國際化的擴張可以帶來立即性的正

面效果,然而國際化的涉入程度超越某一門檻值後,會因企業溝通協調成本大幅提

高、資源與能力的成長速度不及海外規模擴張等因素,使國際化對績效帶來負向的

效果,因此國際化與績效呈現倒

U

型關係

(Geringer et al., 1989; Qian, 2002; Chen et

al., 2014)

相對於前述的倒

U

型關係,亦有文獻主張二者為

U

型關係

(Ruigrok and

Wagner, 2003; Chen and Hsu, 2010; Assaf et al., 2012)

Ruigrok and Wagner (2003)

據組織學習理論,認為在國際化初期企業因不熟悉國外市場的文化與環境產生較高

的學習成本,造成負向績效的結果,隨著企業適應國外市場,擴大經營規模取得規

模經濟後,國際化對績效將會帶來正向幫助,因此國際化與績效呈現

U

型關係;

Hsu et al. (2015)

發現研發國際化與績效的關係亦為

U

型曲線。

Contractor et al. (2003)

綜合兩類型的曲線關係,認為過去研究的不一致的原因,係導因於未探究到國際化

績效表現的全貌,只捕捉到先遞減、後遞增、再遞減之三階段水平

S

型曲線的一部

分;不過,

Chiang and Yu (2005)

以台灣

1998

2002

年非金融業為研究樣本,發現

國際化程度與績效則是呈現先遞增、後遞減、再遞增的倒

S

型曲線關係;

Olmos

and Díez-Vial (2015)

的研究指出:若企業採行漸近式國際化策略,則二者為

U

型關

係;若為加速型國際化策略,則二者為

S

型曲線。

Gomes and Ramaswamy (1999)

Hitt et al. (1997)

認為一般所採用之國際化指標

只能檢視企業依賴國外市場的程度,並不能反應企業國際化的全貌;例如企業的海

外銷售額的比例很高,有可能全部集中在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如此可以為企業帶來

規模經濟,但卻不能為企業帶來廣大地理範疇的好處如分散風險,某種程度上只能

視為「國際化深度」的概念。因此,許多學者以地理多角化的觀點檢視企業的國際

化,應用不同區域間營運的地理分散程度衡量企業國際化的廣度。

Kogut (1985)

實質選擇權的觀點認為企業於多個地理區位擁有子公司時,可以透過調整生產營運

的區位來因應環境的變動,例如匯率的變動,避免受到單一市場的衝擊,而且企業

在海外營運的國家數愈多,越有從事套匯、區隔市場及差別取價等獲取更多利潤的

空間,也能形成一個共享資源的網絡,相互支援增加營運的彈性與議價力。趙雨潔、

鄭鈞云、湯明哲與黃逸平

(2017)

亦主張實質選擇權可以帶給公司探索未來的機會。

Kim, Hwang, and Burgers (1993)

認為企業藉由營運在多個國家能降低不確定風險,

讓營運受到某單一市場供給或需求的波動所產生的負面效果降到最低,

Grant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