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8
卷第
2
期
迅速掌握海外市場機會,提高國際化所帶來的貢獻。因此,國際化對不同規模企業
績效的影響可能不盡相同,所適合發展的國際化策略亦應有所差異。
過去相關的研究大都在迴歸模型中加入控制變數「企業規模」探討國際化對績
效的影響,此模型隱含國際化對各種規模企業都具有相同的「邊際」效果,因此無
法觀察不同規模企業之國際化效果的差異性。相對於傳統的迴歸方法,分量迴歸能
估計解釋變數對應變數在某個「特定分量」的邊際效果,從而更清楚地描繪應變數
的整個分配特性與行為。易言之,分量迴歸可以檢視不同規模企業之國際化對績效
影響的邊際效果,且能較完整的描述國際化與績效之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應
用分量迴歸模型分析不同規模企業之國際化效果,並且根據研究的結果提供不同規
模企業適合的國際化策略建議;特別是台灣係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且對國際市場依
存度非常高,研究成果可協助於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之發展,及制定適當的國際化
策略。
本文之結構如下:除本節為緒論外,第二節為國際化與績效之相關文獻的探討,
第三節為研究假說與研究方法,第四節為實證結果分析,最後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貳、文獻回顧
自
Hymer (1960)
提出企業自擁優勢理論後,國際化相關理論開始蓬勃發展。理
論上,企業可以透過國際化將本身自擁優勢運用在海外市場、取得規模經濟、降低
交易風險、獲得稀有資源或具成本優勢的生產要素等,為組織績效提供顯著的貢獻
(Grant, 1987; Hymer, 1960; Kogut, 1985)
。
Contractor (2007)
亦指出國際化除了能夠提
升營運規模、分攤企業的研發成本及其他固定成本達到規模經濟外,尚能學習特殊
的海外知識、累積企業市場力量與提升企業價值。許多實證研究亦支持企業的國際
化與績效呈現正向關係
(Gande, Schenzler, and Senbet, 2009; Daniels and Bracker,
1989; Qian, Yang, and Wang, 2003; Al-Shammari, O’Brien, and AlBusaidi, 2013; Hsu, C.
et al., 2013; Hsu, W. et al., 2013)
。
國際化雖然能夠帶來諸多利益,然而亦可能會因為文化與環境不熟悉的學習成
本、市場與經營環境風險、溝通協調的管理成本等對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
(Geringer,
Beamish, and DaCosta, 1989; Hill and Hoskisson, 1987)
;此外,
Hitt et al. (1997)
根據
交易成本觀點,認為國際化增加了交易對象的不確定性、複雜性與資訊不對稱,因
而增加協商及談判成本;
Collins (1990)
、
Geringer et al. (2000)
及
LiPuma (2012)
發現
企業的國際化與績效呈現負向關係。
De Jong and van Houten (2014)
的實證研究指出:
若企業營運在文化較相似的國家,則國際化程度對績效有正向之貢獻,可是若在異
質性較大的國家發展,則二者之關係為負;
Chen and Tan (2012)
發現中國的跨國企
業在大中華經濟圈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的國際化績效最好。不過,
Morck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