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與績效之分量迴歸分析
98
壹、前言
企業為求掌握日益龐大與蓬勃發展的全球市場商機,無不致力於將其產品、服
務及價值鏈活動推向國際市場,以期獲得規模經濟、分散經營風險與拓展市場等競
爭優勢。然而,國際化有助於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嗎?截至目前的研究,尚未取得一
致的結論,我們認為可能原因在於不同規模企業之資源稟賦、組織結構、管理系統、
投資動機等皆不相同,導致國際化對不同規模企業之貢獻不盡相同。由於過去研究
皆利用迴歸模型分析國際化對績效之「平均行為」的影響,忽略了整體條件分配的
異質性,特別是分配兩端之較小規模與較大規模企業之間的差異,故而無法完整分
析國際化對不同規模企業之影響;故本研究採用分量迴歸模型探討國際化對不同規
模企業的貢獻,以期較完整的描述國際化與績效之間的關係。
過去有關國際化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許多研究發現國際化對績效有正向影響
(
Grant, 1987; Daniels and Bracker, 1989;
李揚、郭憲章與楊淨麟,
2005
;
Li, Qian,
and Qian, 2012; Hsu, Lien, and Chen, 2013; 2015
),然而有些則認為它們之間為負向
關係
(Collins, 1990; 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 LiPuma, 2012)
,亦有文獻指出
兩者存在更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 Contractor, Kundu, and
Hsu, 2003; Qian, Li, Li, and Qian, 2008; Qian, Khoury, Peng, and Qian, 2010; Assaf,
Josiassen, Ratchford, and Barros, 2012; Chen, Jiang, Wang, and Hsu, 2014; Olmos and
Díez-Vial, 2015)
。此外,大部份之國際化研究僅針對大型企業進行分析,但藉由國
際化使企業成長不單是大型企業的策略選擇,對於在國際市場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
的中小企業也非常重要
(Acs and Audretsch, 1988; Oviatt and Mcdougall, 1994; Acs,
Morck, Shaver, and Yeung, 1997; Lu and Beamish, 2001; Qian, 2002; Hsu, Chen, and
Cheng, 2013)
。於是許多學者開始對中小企業著手進行研究,例如
Hsu, W. et al.
(2013)
發現國際化有助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Lu and Beamish (2001)
及
Qian (2002)
分別以日本與美國中小企業為樣本,不過前者研究發現國際化與績效為
U
型關係,
後者卻得到倒
U
型的結果。
為何國際化與績效的相關研究會有不一致的結果?何種因素造成國際化對企業
的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認為可能導因於國際化對不同規模企業的(邊際)貢
獻不盡相同。不同規模企業在整體結構上存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影響
企業之國際化策略與佈局,進而導致國際化對於企業的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規模
較大的企業擁有較多的資源、知識經驗與管理能力,更能有效的配置人力與物力及
發揮專屬優勢,亦可藉由多區域市場的營運獲得廣大地理範疇的經濟利益,這些皆
有助於國際化發揮效能。反之,規模較小的企業較缺乏資源與能力,在國際化拓展
時所面臨的障礙也較多,且不易在多個國際市場營運,所以較不適合多地區營運之
發展策略;但是,她們其可善用經營上的彈性與速度,集中資源於利基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