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02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02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國際化與績效之分量迴歸分析

102

應變能力與政策執行能力,在生產與銷售均具有高度的彈性,可隨市場需求變化而

調整,利於因應海外市場經營環境之變動;大企業則因組織過於僵化,過度依賴階

層式的管理制度,易使內部組織官僚化,導致較小的經營彈性。

Lu and Beamish

(2001)

Qian (2002)

的研究亦指出,不同規模的企業不論在資源稟賦、所有權、組

織結構、管理能力、投資動機等皆不相同,這些差異造成企業在產業位置與相對競

爭優勢的不同,進而對國際化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

早期學者大多以單一項目之指標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

(Buckley, Dunning, and

Pearce, 1978; Michel and Shaked, 1986; Grant, 1987; Daniels and Bracker, 1989;

Geringer et al., 1989; Collins, 1990)

,單一項目指標雖然易於使用,但由於研究者使

用衡量指標不同而過於混雜,並無助於建立標準的準則,亦無法說明衡量的效度

(Sullivan, 1994)

。因此,學者陸續提出多重項目指標,希望可以改善單一項目指標

之缺失,進而增加解釋企業國際化程度之效度(

Welch and Luostarinen, 1988;

Sullivan, 1994; Gomes and Ramaswamy, 1999;

李揚等,

2005

)。本研究以國際化深度、

國際化廣度及國際化經驗等構面衡量企業國際化策略:國際化深度衡量企業整體對

於海外市場之依賴程度,國際化廣度可反映地理多角化程度,國際化經驗衡量海外

市場熟悉度;不同構面可反映不同層面的海外涉入程度。

企業擴大海外生產與銷售之營運規模,有助於企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累積海

外市場力量、獲得經驗及學習曲線效果等多項利益

(Contractor, 2007; Grant, 1987)

然而,不同規模企業之國際化資源與能力不同,其國際化深度產生的價值與貢獻也

應有所不同。大企業之資源基礎較為深厚,能藉由龐大的專屬優勢克服海外市場的

不利因素

(Hymer, 1960)

,以較有效率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場,進而達到生產、行銷上

之規模經濟;規模較小的企業因資源相對不足,亦較缺乏足夠的國際化管理知識及

能力,在拓展海外市場時所面臨的障礙也較多,因此國際化深度對其績效之邊際貢

獻應低於規模較大之企業。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說

H1

如下:

H1:國際化深度對規模越大企業之邊際貢獻越大

相對於國際化深度反應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國際化廣度衡量企業在海外

營運佈局的分散程度。企業提升國際化廣度可彈性的調節銷售市場與生產區位,據

以穩定收益及降低生產成本

(Riahi-Belkaoui, 1998; Kogut, 1985)

,亦可分散營運風險

及提供服務至不同的國際市場,達到穩定營運與增加銷售收入來源等多項利益

(Kim

et al., 1993; Riahi-Belkaoui, 1998)

。然而,施行國際化廣度策略需投入大量人力、資

金、員工訓練、及相關管理成本。規模較小的企業不易擁有充份的資源以因應國際

化廣度策略所需之人力與物力,抑或需要以較高之代價自市場取得所需的資源;反

之,大企業之資源較為充足,較能在廣大的地理範圍內配置資源,透過生產與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