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06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06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06

壹、導論

開會是策略管理的一個重要工作與活動。

Mintzberg (1978)

所開啟的策略程序觀點

很早就強調,策略不應只被理解為獨立於高階經理人主體以外的客觀產物,只要施展

「隔空抓藥」就能想到好的對策,而是經由組織內經理人們的互動、討論,進而形成

方案、計畫與釋意的建構過程。策略,探討的不只是組織的定位,還應包括了組織和

與其相關的行動者做了什麼?如何做?怎麼做?誰做的?以及運用什麼方法而做?在

這策略發展與形成的過程中,許多的機制、系統、框架都會扮演潤滑或是促成的因素;

在本文裡,我們特別聚焦在會議活動。

Hendry and Seidl (2003)

就指出,策略會議或是

工作坊是組織從作業

(Operational)

層次轉換到策略

(Strategic)

層面的決策轉換機制。

雖然會議很多不必然代表就會產出好策略,但沒有經過會議過程,肯定無法達成有效

的競爭策略。

會議的研究雖然一直被管理學者所忽略,但近年來在關心經理人「如何實際做策

略」的策略實踐

(Strategy-as-practice)

研究學者的推動下,儼然成為一個很受矚目的議

題。承襲策略程序學派而發展的策略實踐研究特別指出,工作坊

(Workshops)

、會議

(Meetings)

,或是研討會

(Conferences)

是探討實務工作者或是經理人如何操作與進行

策略活動的一個重要分析視角

(Johnson, Prashantham, Floyd, and Bourque, 2010; Zilber,

2011)

。開放策略

(Open Strategy)

的盛行,讓越來越多的外部人士參與決策,已經是一

件方興未艾的活動

(Whittington, Cailluet, and Yakis-Douglas, 2011)

,這也代表更多關於

尋求共識、溝通的挑戰。能聚集眾人一起腦力激盪、溝通、協調的會議,因此也更顯

得重要。

分析會議或是研討會可從很多不同的活動著手,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析角度就是聚

焦在議題設定

(Agenda-setting)

Jarzabkowski and Seidl (2008)

就曾指出,一個策略會

議的起始都有三個關鍵實踐去制定會議的結構和權力:會議地點

(Meeting Location)

設定議題

(Setting the Agenda)

、主持會議

(Chairing the Meeting)

。其中會議地點與主持

人有時會受限於既有傳統、文化或是習俗,而較難有改變的空間(特別是本文所聚焦

的國家型科技會議),相對而言,議題設定的可操作空間就大一點,這也就因此給了

策略師施展能動性

(Agency)

的空間

(Hung and Whittington, 2011; Oliver, 1991)

。事實

上,傳統的傳播領域學者就強調,議題設定被認為是分析所有會議成敗的核心所在,

所設定的議題若能有明確的焦點,有效挑動與會者的神經,就能帶出「千營共一呼」

的效果

1

。簡言之,誰掌握了議題,誰就掌握了會議進行的節奏以及會議的成敗

(McCombs and Shaw, 1993)

1

原文語出唐朝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