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86 / 33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86 / 33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職場偏差行為之實證發現與展望:

2000~2015

亞洲研究的回顧

286

外,職場偏差行為應將建設性的偏差行為納入考量,例如:吹口哨行為

(Whistle-

blowing)

即為一種正面的偏差行為,此行為雖然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種「偏差行為」

(因為偏離組織的規範),但卻對組織而言是有益的。因此,針對職場偏差行為構念,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所謂「偏離規範標準」的具體意涵。「偏差」是以什麼基準進行比

較?尤其,組織存在多重的利害關係人,如何確認偏差行為對於組織的影響是負面的

還是正面的?偏差行為或許對於某些成員的影響是負面的,但對於其他成員的影響可

能是正面的,甚至,在某個時空背景下的負面偏差行為,可能在另一個時空背景下卻

有正面的影響。這些問題的釐清將有助於職場偏差行為構念建構及理論模式的發展。

是故,未來研究在討論職場偏差行為時,宜將建設性偏差行為整合於職場偏差行為的

整體模式中。

五、研究限制與結語

本研究檢視與回顧

2000-2015

年國內管理學與心理學領域

TSSCI

期刊以及具有高

度影響力的

15

本西方優質期刊針對職場偏差行為為主題之

81

篇實證研究,這些樣本

絕大多數均為以臺灣與中國大陸樣本為對象之研究論文,相對來說,以其他亞洲地區

受試者為研究樣本的研究論文明顯偏少,此顯示出,相對其他亞洲地區,台灣與中國

大陸為近年國際學者所關注的焦點,此現象乃與近年中國之經濟崛起有一定的關連

性,西方學者對於華人現象之關注持續增高,亦與台灣與中國大陸學者近年積極從事

學術研究並與以美國為主之國際學者形成緊密的學術研究網絡有關。雖然我們並沒有

納入所有亞洲地區的學術期刊,但我們相信本研究結果可凸顯亞洲地區的文化脈絡下

的職場偏差行為,尤其可以反映華人文化下的相關現象,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後續研究

之參考。

根據本回顧的結果,我們建構出前述的邏輯關係網絡(圖

1

),然而,針對個別

構念的研究來說,大多屈指可數,因此,依此而發展出的邏輯關係網絡仍有待未來更

多實證研究的支持。除此以外,我們發現有少數職場偏差行為的議題,在本研究樣本

中並無實證文獻,其中包括:破壞組織設備、收受回扣、偷竊公司財產,以及責備。

其中前三者均屬於財產偏差面向,本研究推測可能原因係財產偏差議題在施測上較為

敏感,不易取得樣本,而且此類主題往往涉及犯罪、財務議題,故類似主題的論文較

可能刊登於犯罪、財務會計等類期刊,而非本研究所鎖定的期刊範疇。另外,就責備

議題來說,在

Robinson and Bennett (1995)

的分類中責備係屬於政治偏差的一種,換言

之,此處「責備」一詞指的是主管或同事因為自己的錯誤刻意責怪部屬或同事,以致

使被責怪者處於劣勢,而使得主管或同事獲益。經搜尋後,本研究並沒有發現到根據

此定義下的相關論文,但有發現數篇論文以受害者角度探討咎責歸因

(Blame

Attributions)

的論文

(e.g., Aquino, Tripp, and Bies, 2001)

,例如

Aquino et al. (2001)

的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