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83
究脈絡與
Kang, Bayus, and Balasubramanian (2010)
在其研究結論中認為,推出更多新
產品會帶來更多競爭的論述一致。但與上述研究不同的是,在本研究的脈絡下,若廠
商仍基於相互容忍的情境,以較慢的速度推出新產品,反而對其本身績效有著負面的
影響。這說明在某些情境之下,積極的行動相較於相互容忍,反而能能為廠商產生較
好的績效。本研究結果呼應部份認為多重市場接觸對績效有害的研究,如高度多重市
場接觸下的行動監測容易產生雜訊與偏誤,招致對手錯誤的回應
(Thomas and Willig,
2006)
,以及受到創新與學習資源減少的影響
(Cassidy and Loree, 2001)
,使廠商後續推
出新產品的能力下滑,進而導致績效表現較差;第三,本研究考量到廠商間動態競爭
的情境,以競爭者行動數目做為干擾變數,探討其對焦點廠商多重市場接觸、新產品
上市速度及績效間主體效果的調節作用。並發現競爭者行動數目會顯著強化原先多重
市場接觸程度與新產品上市速度的負向效果,此顯示焦點廠商的行動決策會受到競爭
對手的影響,且當競爭對手的行動越多時,受到不同行動類別的抵換關係
(Kang et al.,
2010)
,其可能將大部分的資源用於偵測及回應對手行動,進而使得新產品上市的速度
變得更慢。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多重市場接觸、新產品上市速度與競爭者行動數目構築成一
多重市場競爭的情境,以此探討與廠商績效之關係,希冀能使相互容忍的失衡情境受
到更加廣泛的注意,使此類議題能發展得更加全面。
(二)實務意涵
台灣連鎖便利商店產業由於目前主要由四家主要廠商涵蓋整個市場,且彼此在各
個地理區域市場有所接觸,使得所有行動及資訊皆能快速傳遞,因此具有與其他寡占
性競爭產業一樣的特質。也因此,在本研究對象中,多重市場接觸程度相對較高的焦
點廠商,其推出新產品上市的速度較慢,這種在競爭場域採取較慢行動推出的方式,
亦為相互容忍現象展現的方式之一。但與其他具有相互容忍現象產業的主要差異在
於,若從績效表現來看,過去具有較高多重市場接觸程度的便利商店廠商,若不以太
過積極行動引來競爭對手報復的相互容忍情形,從結果來看並無法為其帶來較佳的績
效表現。究其原因,或許因該產業需直接面對終端顧客的需求,在所有廠商皆能滿足
顧客的原有需求下,找出潛在未被滿足或者主動創造顧客的需求才是廠商能夠在短時
間勝出的關鍵;此外,自
2005
年開始出現的全店式行銷活動,也整個顛覆過往便利
商店的經營模式,行動發起者以特定意象的主題同時搭配新推產品或折扣促銷等活
動,使既有活動的效益大幅提升,這對於其他競爭廠商而言,則會產生巨大的威脅。
因為顧客可能受到該意象主題及贈品的影響前往消費,在此狀況之下,其他廠商亦必
須採取行動來抵銷行動廠商對其帶來的傷害。綜上所述,連鎖便利商店產業因位處超
競爭環境,使得相互容忍不見得能產生效益,雖然市場接觸程度愈高會使競爭愈激烈,
但若不採取行動,一樣會受到競爭對手的攻擊。從較積極的角度來思考,終端消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