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56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56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避險與套利文獻回顧與展望

256

壹、前言

自從

1997

9

4

日大華證券發行台灣第一檔備兌型認購權證

(Covered Call

Warrants)

上市交易以來,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

(Derivatives Markets)

的研究就隨

著市場蓬勃的發展而日益成長,因此自西元

2000

年以後迄今,有關於台灣衍生性金

融商品市場或相關的應用研究非常多,除了發表在國際財務學術期刊之外,也有不少

的文章發表在國內的

TSSCI

學術期刊

1

。為了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取材標準,本文獻回

顧是針對西元

2000

年以後發表在

TSSCI

的期刊論文進行回顧

2

。此外,由於文獻眾多,

本文僅整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避險與套利等相關的研究,有關於台灣衍生性金

融商品市場實證與運用研究的文獻則另外為文回顧與討論。

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研究方面,國內的文獻大多是針對特定的衍生性金融商

品(例如:美式選擇權

(American Option)

)進行定價研究。和國外的經驗相似,就採

用的模型而言,早期的研究最常使用的就是傳統的

Black and Scholes model

,近期來則

越來越多文章採用相當複雜的標的資產價格模型來進行定價研究,例如:

Merton (1976)

跳躍擴散模型

(Jump Diffusion Model)

Heston (1993)

隨機波動模型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Duan (1995) GARCH

選擇權定價模型及

Bates (1996)

跳躍擴散與隨

機波動之混合模型等。

就標的資產而言,國內文獻曾探討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非常廣泛,包括股票(個股

及股價指數)、外匯、商品(如農產品、原油、黃金等)、利率、氣候(如雨量、溫度、

颶風等)、不動產及信用風險等。此外,就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種類而言,除了簡單的

期貨

(Futures)

、交換合約

(Swap Contract)

與選擇權外,國內文獻也曾探討過許多複雜

的奇異式衍生性金融商品

(Exotic Derivatives)

,例如:向後看選擇權

(Lookback

Option)

、亞式選擇權

(Asian Option)

、障礙選擇權

(Barrier Option)

、保本型選擇權

(Rebate Option)

、重設選擇權

(Reset Option)

、隨機償金上限選擇權

(Capped Option with

Stochastic Rebates)

、可轉換公司債

(Convertible Bond; CB)

和最低保證收益

(Minimum

Return Guarantees)

等。

1

本研究針對國內

TSSCI

期刊進行回顧,但並非每一本期刊都會刊登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與避險

有關的研究,因此本文只針對曾刊登相關研究的

16

TSSCI

期刊論文進行回顧,各期刊在西元

2000

年以後曾刊登與本研究相關的論文篇數及比例如下:管理學報(

3

篇,

0.60%

)、證券市場

發展季刊 (

19

篇,

6.62%

)、財務金融學刊(

31

篇,

13.48%

)、經濟研究(

3

篇,

2.65%

)、交

大管理學報(

2

篇,

1.02%

)、經濟論文(

4

篇,

1.57%

)、管理評論(

1

篇,

0.31%

)、管理與系

統(

9

篇,

2.26%

)、期貨與選擇權學刊(

10

篇,

15.38%

)、臺大管理論叢(

4

篇,

1.22%

)、亞

太管理評論(

4

篇,

0.77%

)、農業經濟叢刊(

1

篇,

0.76%

)、資訊與管理科學期刊(

1

篇,

0.23%

)、

電子商務學報(

1

篇,

0.28%

)、農業與經濟(

1

篇,

0.80%

)、資訊管理學報(

3

篇,

0.63%

)。

2

誠如一位匿名審查委員所言,國內第一篇衍生性商品定價與避險文獻應為

Chen and Lee (1993)

2000

年以前亦有許多優秀文章發表,但為配合本特刊的徵稿要求,本研究的文獻回顧只選擇西

2000

年之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