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34-3
P. 18
Divestiture from China by Taiwanese List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Firms: Effects of Host Country
Performance and Selection Bias
假說 1A: (第一階段)大陸投資獲利的情況下,大陸投資績效與撤離可能性呈倒
U 型關係。
另一方面,廠商行為理論主張廠商績效不如預期時,則決策者為回應低績效的
壓力,將尋求績效的改善,讓廠商積極從事風險性投資而承擔較高的風險 (Greve,
2008; Joseph and Gaba, 2015) ;前景理論則強調人們對邊際損失比邊際利得敏感,
故在面對損失時,決策者傾向持續冒險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Tversky and
Kahneman, 1992)。申言之,March and Shapira (1992) 將績效低於期望目標的情況分
為二,一是資源無虞經營相對安全的情境,另一種則是出現財務危機而面臨存亡危
險的情境。相對安全的廠商是指大陸投資績效雖然不好,但廠商仍有餘裕的資源,
因而雖然大陸投資績效欠佳,但廠商仍選擇冒險繼續投資大陸市場,不過,隨著損
失的擴大,廠商已無足夠的財務資源支持其再投資,此時決策者態度會轉變為風險
趨避 (Greve and Gaba, 2017; Joseph et al., 2016),因為集中化的組織,可避免耗時的
談判,在調動資源和能力方面本質上更加有效率 (Wu, Song, and Liu, 2022),因此,
隨著虧損擴大而增加其撤離大陸的可能性,即會隨著虧損擴大而增加其撤離大陸的
可能性。其次,當績效表現欠佳且已嚴重到讓廠商面臨存亡問題時,則廠商會步入
威脅僵化的循環,出現功能失調,決策者集權且決策趨於僵化無作為,因而,不會
採取撤離大陸的措施,只是維持現有的狀態 (Staw, Sandelands, and Dutton, 1981)。基
此,本研究推導:
假說 1B: (第一階段)大陸投資虧損的情況下,大陸投資績效與撤離可能性呈 U
型關係。
三、撤離與績效之關係
撤離決策是決策者考量環境變化、廠商特性及決策者偏好綜合評估的結果。
具備策略價值的撤離決策是指廠商主動地撤離市場,將資源從一個市場撤出,分配
到另一個市場重新進行資源配置,而廠商對總體資源的重新調整,有助於提升資源
整合效益 (Belderbos et al., 2020; Lieberman, Lee, and Folta, 2017; Sakhartov and Folta,
2014; Vidal and Mitchell, 2015)。即具策略價值的撤離策略讓廠商可以把經營無效率
的部門移轉到附加價值較高的子公司,或是以另一個子公司替代當前經營無效率子
公司,繼續其現有業務 (Lee and Chung, 2022),廠商資源得以發揮綜效之下追求價
值極大化,比起廠商繼續保留已呈虧損或不再獲利的單位,或者雖然尚有獲利但未
來有疑慮的單位,撤離是廠商抓住新的商業機會以及拓展廠商能力的策略選擇,是
促進廠商整體快速成長的方法,有助提升績效(Belderbos et al., 2020; Berry, 2013;
孫梅瑞、黃秋珍與蘇建州,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