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34-3
P. 15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3 Dec. 2024




               Mill’s Ratio作為解釋變數,用以修正樣本選擇偏誤,故本研究將援用Heckman (1979)
               所提的二階段最小平方法,建立撤離決策模型與撤離績效模型。其次,為了降低自
               我選擇偏誤的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選擇不存在,實驗設計透過實驗情境的操弄
               來控制選擇,可達到降低自我選擇偏誤的目的,而 Leiblein, Reuer, and Dalsace (2002)
               提出類實驗設計的方法,建議採分群建模,本研究參照其做法,將實際採行撤離策

               略與未採行撤離策略二組分別建立績效模型,同時考量在撤離組中存在決策準則不
               宜撤離但卻選擇撤離的觀測值;在未撤離組中存在應撤離大陸,但卻未撤離的觀測
               值,這二種情況皆表示決策與廠商條件不配適 (Capron and Shen, 2007; Leiblein et al.,
               2002),本研究命名為決策錯誤,此變數一方面可用來降低績效模型之決策內生與
               績效間的自我選擇偏誤,另一方面則為本研究所欲驗證的決策錯誤對撤離績效的影
               響。
                   本研究預期之貢獻有三,首先,本研究援用前景理論及廠商行為理論檢視地

               主國績效與撤離決策之關係,應用 spline 函數處理地主國績效用於檢視利得及虧損
               對撤離決策的影響,透過 spline 函數的操作,可增加曲線的控制點,以觀察到不規
               則的曲線關係(曾真真與賴勇成,2011)。其次,傳統文獻主張的撤離乃不堪地主
               國虧損而採行的策略,將撤離視為一種善後措施,因而撤離與績效呈負向或不顯著
               關係。然近期文獻關注撤離策略的積極角色 (Belderbos et al., 2020; Dai et al., 2017;
               Sakhartov, 2018; Tan and Sousa, 2019),若臺商撤離大陸具策略上的積極意義,理應
               對績效呈正向關係,因此,本研究透過檢驗撤離與績效之關係,賦予臺商撤離大陸
               決策的策略地位。最後,若實證時忽略選擇偏誤,將導致在績效模型無法得到穩健
               的估計(Leiblein et al., 2002; Shaver, 1998; 曾真真與高子荃,2011),為改善自我選

               擇偏誤及樣本選擇偏誤的影響,本研究採用 Heckman (1979) 二階段最小平方法,以
               及區分為撤離及未撤離二群分別建模的類實驗設計二種做法,透過實證驗證修正因
               子 (Inverse Mill’s Ratio) 及決策錯誤的機率二項變數,可為策略領域的實證研究提供
               改善樣本選擇偏誤及自我選擇偏誤的解決方法。


                                               貳、文獻探討



                   1980 年代臺灣面臨生產要素成本持續升高、勞工與環保意識高漲、新臺幣大幅
               升值,使製造優勢逐漸流失,廠商紛紛前往海外投資,希望運用全球資源提昇競爭
               力,藉此擴展生存空間。1987 年臺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赴大陸投資之案件逐
               步增加,尤其 1990 年起中國大陸以生產成本的優勢,成功吸引各國廠商赴陸投資,
               臺灣多數的廠商逐漸從依賴美國市場轉變成依賴大陸市場,中國大陸便順理成章的
               成為臺灣主要的對外投資地點。


                                                      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