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製造商自中國採購之供應鏈風險關鍵因素分析
66
(三)供應鏈風險的管理程序與衡量
Wu et al. (2006)
指出供應鏈風險管理程序分為四步驟,分別是風險的辨識、衡
量、評估及控制。
Manuj and Mentzer (2008)
則提出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共同流程,依
序為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制訂風險管理策略、實施風險管理及風險監測與減緩,
均展現出供應鏈風險管理程序的概念。企業應時時檢視時空背景與環境變遷所引發
之風險,適時回饋當前風險控管機制之缺失及調適之,得以將風險損失降至最低
(Olson and Wu, 2010)
。而風險是涉及不確定性的機率觀念,可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機
率乘上權重,得到該項風險準則的風險值
(Wu et al., 2006)
。
(四)供應鏈風險的可能來源
馬士華與林勇
(2003)
提出
11
項潛在的供應鏈可能風險來源,並區分為內部與
外部所產生的風險。
Leenders, Fearon, Flynn, and Johnson (2006)
以財務觀點研究,
指出
17
項供應鏈潛在的可能風險,並提出貨幣波動與管理成本及跨國採購所增加
之夥伴關係和溝通風險。而
Olson and Wu (2010)
研究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綜合學
者 專 家
(Chopra and Sodhi, 2004; Wu et al., 2006; Cucchiella and Gastaldi, 2006;
Blackhurst, Scheibe, and Johnson, 2008; Manuj and Mentzer, 2008; Wagner and Bode,
2008)
等文獻,將風險區分為企業面對外部之自然、政治、競爭對手與市場風險;
及企業內部之可用產能、操控管理與資訊系統等
20
項風險。近期有李際偉等
(2011)
研究輸入型供應鏈風險,綜合學者專家
(Baird and Thomas, 1990; Zsidisin, Ellram,
Carter, and Cavinato, 2004; Gaonkar and Viswanadharn, 2007; Schoenherr et al., 2008;
Blackhurst et al., 2008)
等文獻後,歸納出輸入型供應鏈風險有
24
項風險。本研究匯
整上述文獻(如表
1
所示),刪除共同之
37
項後,歸納
35
項供應鏈可能風險來源
作為研究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