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65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65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65

臺大管理論叢

28

卷第

2

(一)供應鏈風險的定義

Shapira (1995)

研究發現,風險因感知方式不同,沒有單一定義,可以適用所有

狀況;

Pablo (1999)

指出,供應鏈風險是一種多層面的概念,根據行業別不同而有

所不同。學者專家對其定義不盡相同;例如:因供應商的失敗、供應不即時或可能

來自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導致採購企業無法完成訂單,產生的實質損失及顧客生命

與安全受到威脅(

Zsidisin, Panelli, and Upton, 2000; Foroughi, Albin, and Kocakulah,

2006; Neiger, Rotaru, and Churilov, 2009;

李際偉等,

2011

)。又如,供應鏈中發生對

採購企業的生產運作與資源應用有不良的影響事件,造成無法完成訂單,對公司形

成各種不同傷害事件

(Harland, Brenchley, and Walker, 2003; Schoenherr, Tummala, and

Harrison, 2008)

。學者專家試著由不同面向探討與定義供應鏈風險,但均無法歸納成

一致性,可見供應鏈風險的複雜性與多層面性。

綜論,本研究定義供應鏈風險是因供應商無法滿足採購企業需求,導致企業有

形的設備或成本損失及無形的企業形象傷害,或因風險擴散所產生之相關效應。

(二)供應鏈風險的分類

供應鏈風險的分類,學者專家不盡相同,例如:

Johnson and Wood (1996)

以供

需的概念將其區分為需求風險與供應風險,

Jüttner, Peck, and Christopher (2003)

則認

為應區分為環境風險、組織風險及網絡與協作風險,

Manuj and Mentzer (2008)

則區

分為定量風險與定性風險。近期有李際偉等

(2011)

,分類為外部風險、內部風險及

供應夥伴雙方互動之共通風險。學者專家對供應鏈風險的分類,因係探討不同產業

後,進行概括性定義作為衡量風險的構面,與本研究不盡相同。考量本研究聚焦於

自中國採購之供應鏈風險關鍵因素分析,經文獻探討後,歸納供應鏈風險為四大構

面,分別是環境、程序與控制、供應及網絡與協作等風險,概念如圖

2

所示,定義

如表

4

所示。

環境風險

供應風險

網絡與

協作風險

程序與

控制風險

2

自中國採購之供應鏈風險分類概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