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62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62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汽車製造商自中國採購之供應鏈風險關鍵因素分析

62

壹、緒論

中國自

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後,緊抓住

汽車產業發展機遇,適時調整抑制性的消費政策和嚴格的市場管制機制,利用產業

全球化的潮流,在

WTO

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並持續壯大。而台灣加

WTO

後至

2012

年的小客車整車進口關稅已降為

17.5%

,零組件關稅為

8.9%

整車關稅利基優勢僅

8.6%

,國產汽車廠已逐年失去價格優勢。又兩岸的經濟合作架

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在

2010

9

12

正式簽屬生效,使國產汽車製造廠對零組件的採購,有更多機會可選擇中國之供應

商。反思,裕隆集團成立於

2009

年的自主品牌之一「酷比

tobe

」,大部份零組件

以全散

(Completely Knock Down; CKD)

採購自中國,因國人購車習慣及對中國製之

產品信心度不足,始終拋不掉「大陸車」之包袱,加上營運初期之「方向盤掉落」

事件,給顧客品質不佳印象,品牌發展不如預期,於

2013

6

月吹熄燈號(中時

電子報,

2013

)。可見機會與風險是一體兩面,在掌握契機之同時,供應鏈的管理

範圍亦隨著採購策略而延伸至中國,面臨供應鏈的時間及距離拉長,參與的成員愈

多,管理愈複雜。如何檢視供應鏈存在那些關鍵風險因素並管理因應之?為本研究

欲探討之議題。

以往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大多偏重於探討輸出型供應鏈

(Zsidisin and Ellram,

1999, 2003; Finnman, 2002; Sharratt and Choong, 2002)

。但由

Porter (1985)

的價值鏈

分析及

Lee, Padmanabhan, and Whang (1997)

之長鞭效應理論可知,輸入型供應鏈

(Inbound Supply Chain)

是穩固企業供應鏈的關鍵基石

(Zsidisin and Ellram, 2003)

。因

而輸入型供應鏈之研究漸被重視,例如盧宗成、

Ramos, Phoeberry Kentt H.

與陳尚佑

(2017)

探討以買方風險接受態度下決定最適當供應商、

Wu, Blackhurst, and

Chidambaram (2006)

與李際偉、武彤與郭定謀

(2011)

聚焦於輸入型供應鏈風險管理

議題研究,

Dehning, Richardson, and Zmud (2007)

亦指出完善之輸入型供應鏈管理可

為企業創造成本、品質、技術、交期、對應市場彈性及利潤等競爭力,而輸入型供

應鏈風險產生將導致企業財務損失

(Kleindorfer and Saad, 2005)

本研究應用多準則評估法,採三階段進行研究,首先以文獻及專家訪談,經

Delphi

法確立研究架構;再以決策實驗室法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建立供應鏈風險影響關聯程度,並且結合以決策實驗室法為

基礎的網路程序分析法

(DEMATEL-Based ANP; DANP)

將屬性影響轉換為重要性程

度;最後,應用簡單加權法進行供應商風險值之評估,找出個案公司風險值最高之

供應商。

本研究主要貢獻是以

DANP

法建構一套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釐清供應鏈風險

構面、準則間的內外部相依性與其複雜關係,以提升獲得各因素最終權重值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