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4
期
217
穩健盈餘持續性越低)可用以支持
IASB
於
2010
年
9
月修正發布之「財務報導之觀念
架構」中未納入審慎性。鄭哲惠、吳博欽與薛富井
(2011)
以
CScore
衡量穩健性並以
美國上市公司(
1991
至
2008
年)樣本檢視類似議題,其實證結果與李淑華與謝齊莊
(2015)
相似。
李淑華、柯伯昇、方偉廉與李文智
(2010)
則討論穩健性對資產報酬率之跨期影響。
一般認為當期淨營運資產增加,則次一期資產報酬率下降之兩個可能原因是:邊際報
酬遞減法則與會計保守原則
(Fairfield, Whisenant, and Yohn, 2003)
。但李淑華等
(2010)
認為穩健會計之存在,更可能使一個投資計畫在初期比較無法資本化而導致支出較
多,就這個觀點,穩健會計將使未來資產報酬率上升。
Teng and Lin (2009)
檢視穩健
與資產報酬率之標準差間之關係,他們以
1991
至
2002
年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
結果發現公司當期之穩健與次期資產報酬率之標準差間,無顯著關係。此外,他們亦
發現穩健性本身具有隨著時間向均數回歸之特性,也就是當期過度穩健
(Over-
conservatism)
,則次期或未來之穩健程度將較低。
參、穩健性之決定因素與經濟後果
穩健性對於財務報表之利害關係人或使用者而言,究竟是一個好或壞的特性?
Ruch and Taylor (2015)
指出,在討論穩健性是否具有效率性時,需視使用者之決策情
境(權益評價觀點或是契約觀點)而定,不同決策情境所得出之結論未必一致。本節
分別從權益市場、債務市場及公司治理(包含薪酬契約)三個不同決策情境,討論穩
健性所扮演之角色、決定因素以及經濟後果。
一、權益市場之角度
文獻上多從穩健性與價值攸關性、權益資金成本、資訊不對稱等間之關係,評估
在權益市場中,穩健性是否為一個好的特質。
(一)穩健性與價值攸關性、權益資金成本
Barniv and Myring (2006)
以
1993
至
1998
年跨
17
國樣本探討穩健性與兩種常見之
股價模型解釋力之相關性。在該文中歷史成本模型
(Historical Model)
是以權益之帳面
價值與歷史盈餘作為兩個主要解釋股價之變數,而預測模型
(Forecast Model)
則是以
權益帳面價值與分析師預測之盈餘為主要解釋變數。他們發現,在盈餘穩健程度較高
之國家,預測模型解釋股價之能力較歷史成本模型為佳。彭火樹與陳美惠
(2008)
則是
以
1991
年至
2006
年臺灣上市櫃公司為樣本,在加入會計穩健及盈餘成長兩項特性後,
延伸
Ohlson (2005)
權益評價模型。他們的實證結果發現,考慮此二項特性之評價模型
的解釋能力,較未考慮此二項特性之模型解釋力佳。
Barniv and Myring (2006)
以及彭
火樹與陳美惠
(2008)
之結果都說明,穩健性對常見的權益評價模型會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