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穩健性:基於亞洲國家資料研究之回顧
218
Brown, He, and Teitel (2006)
則研究穩健性對價值攸關性之影響,是否隨著各國之
投資人保護環境以及應計會計制度使用程度而不同。他們以
1993
至
2004
年共
20
個
國家之公司為樣本。實證結果顯示在應計基礎使用程度較高之國家,穩健性與價值攸
關性呈正向關係,且此一正向關係在投資人保護程度較高之國家更是明顯。
Gaio and Raposo (2011)
以
1990
至
2003
年跨
38
國樣本檢視盈餘品質對公司價值(以
Tobin
’
s Q
為代理變數)之影響。其中盈餘品質是由應計品質、持續性、盈餘平穩化、
價值攸關性、條件式穩健等常見指標加總而成。實證結果發現,平均而言,該總和盈
餘品質指標與
Tobin
’
s Q
之間為正向關係,顯示權益市場會對高盈餘品質給予較高評
價。不過該文主要結果是建立在總和盈餘品質指標之上,並未逐一檢視
Tobin
’
s Q
與
盈餘品質個別組成分子(應計品質、持續性、盈餘平穩化、價值攸關性、條件式穩健
等)間之關係。
Li (2015)
則以
1991
至
2007
年跨
35
國之樣本檢視穩健性對權益資金成本之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當國家層級之穩健性越高時,公司享有較低之權益資金成本,特別是在
法制環境較健全之國家更為明顯,此結果進一步證實穩健性會計制度與一國法制環境
之間具互補功能。
(二)穩健性與資訊不對稱
根據
Watts (2003a)
、
LaFond and Watts (2008)
,穩健性可在事前抑制經理人之投機
行為(特別是向上操控盈餘行為),且事後即時報導壞消息可以使股東得以儘早用各
種監督方式或更換經理階層等方式因應,因此,穩健性能解決公司經理人與外部權益
投資者間之資訊不對稱問題。例如,
Xia and Zhu (2009)
利用
2001
至
2006
年中國上市
公司樣本之研究即發現,經理人持股比率越低,穩健性越高。然而,
Shuto and Takada
(2010)
以日本樣本之研究則發現,管理階層持股比率對穩健性之影響,呈非線性關係。
Kim, Sonu, and Choi (2015)
以韓國樣本為研究對象,發現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程
度越嚴重,穩健性越低。
而
LaFond and Watts (2008)
發現穩健性也能解決權益市場中,具資訊優勢投資人
(Informed Investors)
與不具資訊優勢投資人
(Uninformed Investors)
間之資訊不對稱問
題,且他們證實是由資訊不對稱引發對穩健性之需求,而非穩健性造成資訊不對稱。
延續
LaFond and Watts (2008)
之觀點,
Chi and Wang (2010)
以
2000
至
2007
年臺灣上
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檢視此種資訊不對稱與穩健性之關係。他們以優勢資訊交易機
率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 PIN)
作為資訊不對稱之代理變數,並以
Basu
模型衡量穩健性,實證結果支持
LaFond and Watts (2008)
之結果。顯示在散戶比
重高、內部交易盛行、投資人保護環境較弱等特性之臺灣權益市場,亦存在對穩健會
計之需求。王貞靜等
(2012)
則改以
CScore
衡量穩健程度,以
2000
至
2008
年上市櫃
公司為樣本,再度檢驗同樣問題。實證結果發現,前期
PIN
與當期
CScore
之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