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83 / 33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83 / 33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2

83

民幣對美元顯著升值,每月的升值比率介於

0.2%

0.6%

之間,在其它期間(主要為

金融海嘯期間與

2011

年第

4

季以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並沒有顯著變動。

由圖

8

可知,只有在

2010

8

月到

2010

10

月(

3

個月),及

2012

5

月到

2012

9

月(

5

個月)歐元權重的下虛線大於

0

,顯示歐元的權重只有在這兩個短暫

的期間內顯著為正。另外,只有在

2005

7

月與

8

月(

2

個月),新加坡幣權重的下

虛線大於

0

,顯示新加坡幣的權重只有在這兩個月顯著為正。

9

是日元、韓圜、英鎊、馬來西亞幣、俄羅斯盧布、澳幣、泰銖與加幣的時變

權重,這些貨幣的權重都不顯著(圖

9

沒有標示代表權重加減

2

個標準差的虛線,如

此可以在視覺上突顯這些貨幣的權重變動)。

以上分析結果再度顯示,人民幣通貨籃內基本上只有美元,除了美元之外,沒有

任何一個組成貨幣在人民幣匯率機制中持續具有影響力。

四、使用日資料及以特別提款權為計價標準的實證結果

本節使用

2005

7

21

日到

2012

9

30

日的日資料為樣本進行分析,另外

也以特別提款權為計價標準,分別使用月資料與日資料進行分析。

使用日資料的分析結果與使用月資料的分析結果類似,人民幣基本上仍然釘住美

元,除了美元之外,只有馬來西亞幣與泰銖的權重偶爾顯著為正(為節省篇幅,本文

沒有列出使用日資料的分析結果)。以特別提款權為計價標準的分析結果與以瑞士法

郎及美元為計價標準的分析結果類似(為節省篇幅,本文沒有列出以特別提款權為計

價標準的分析結果)。整體而言,本節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通貨籃內基本上只有美

元,除了美元之外,沒有任何一個組成貨幣在人民幣匯率機制中持續具有影響力。

五、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偵測與處理

本文的分析方法與文獻上使用的「權重推估法」類似,在迴歸分析時,由於組成

貨幣的幣值有同向變動的現象,因而可能引起「多重共線性」

(Multicollinearity)

的問題。

本質上,多重共線性問題是一種樣本現象,根本解決之道為增加樣本數或者使用

新樣本。驗證匯率機制的既有文獻,一般都不處理多重共線性問題,例如本文第壹節

所提到的驗證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文章都沒有處理這個問題,而在驗證其它貨幣的匯率

機制的文章中,只有

Chen, Peng, and Shu (2009)

、黃志典

(2013)

Fratzscher and Mehl

(2014)

等少數文章曾經處理這個問題。

為了偵測本文的迴歸分析是否有多重共線性的問題,我們分別計算以瑞士法郎、

美元與

SDR

為計價標準時,自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為節省篇幅,本文沒有列出相

關係數的計算結果)。

以瑞士法郎為計價標準時,新加坡幣、馬來西亞幣及泰銖的幣值變動率與美元的

幣值變動率的相關係數偏高,分別為

0.85

0.85

0.81

,新加坡幣與馬來西亞幣的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