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35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35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3

135

著不對稱資訊疑慮的優質企業(即

δ

≤ 0

),則不對稱資訊疑慮的改善或信用資訊程度

的提升將使其傾向多使用公開舉債或現金增資等直接金融管道籌資,減少銀行貸款籌

資。深入觀之,當企業信用資訊程度明顯提升,相較之下,具資訊不對稱疑慮或信用

較差的企業

B

(其

δ

B

≥ 0

),多較無顯著不對稱資訊疑慮的優質企業

G

(其

δ

G

≤ 0

),

更傾向使用銀行借款;反之,較無顯著資訊不對稱疑慮或信用較佳的優質企業

G

,當

其信用程度提升時,多傾向藉直接金融管道籌資,反使其銀行借款規模漸小。

綜言之,上述發現應有裨於金融機構與投資者,甚或金融主管機關充分瞭解不同

資訊不對稱疑慮的企業其銀行往來關係與直接及間接融資行為,進而衍生之於授信市

場與公開發行市場的衝擊。因若企業資訊不對稱問題嚴重,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之疑

慮深,則誠如上述理論模型之推導結果,應維持緊密的銀行往來關係,且多依賴銀行

借款此一融資方式,期有效支應較高的生產與營運投入所需;直至公司之聲譽持續累

積至較為卓著,資訊不對稱疑慮終趨明顯緩和,且信用資訊程度均顯著提升,此時銀

行借款之間接融資或已不符合此優質企業的資金規模與成本需求,遂降低銀行的往來

關係且借款規模漸小,反趨向藉公開舉債或現金增資等直接金融工具籌資,除降低資

金成本,亦多元資金來源,故不同資訊不對稱疑慮或發展程度的企業應建立不同的銀

行往來關係與融資來源規劃,以期利潤最大化。據此,金融機構實應多方觀察維持緊

密銀行往來關係的企業,而銀行往來關係較不緊密的企業或為體質佳且資訊不對稱疑

慮低的企業,故金融機構若能審慎篩選客戶,將可拓展放款規模並增加獲利。此外,

當金融市場發展漸趨成熟,資訊不對稱疑慮終趨減緩時,因企業積極藉由公開市場籌

資,致使直接金融市場或將持續成長,衝擊間接金融之銀行體系的營運模式,故上述

個體企業融資模式的轉換與總體融資市場版圖的迭變,可供各類金融機構於吸引優質

借款人以擴展金融業務,及降低放款風險時審慎參酌,甚或可供金融主管機關於推動

資訊透明化的當爾,更能緊密掌握企業多元融資模式的跨期轉換,及金融仲介機構與

金融市場的業務消長與迭變趨勢,進而事先控管金融機構所衍生的新營收結構與業務

風險,期防範金融市場風險於未然。

二、外在融資環境改變對企業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的影響

本研究續深入剖析外在融資環境綜合指標

V

t

的改變對企業之銀行往來關係與直接

及間接融資的影響;然因推導模式與前述

θ

it

的影響類同,故簡述如下。茲將第

t

期外

在金融環境指標

V

t

的改變(假設其他條件均不變)對最適銀行往來關係

H

it

*

、生產模

N

it

*

K

it

*

、直接融資規模

D

it

*

及間接融資規模

L

it

*

的影響分別臚列於

(17)

(21)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