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3
期
139
小,致使企業多維持更緊密(疲弱)的銀行往來關係。其次,若無顯著不對稱資訊疑
慮的優質企業,當景氣復甦時將傾向藉由銀行借款籌資,而其直接融資規模反趨下滑;
惟若屬不對稱資訊疑慮較嚴重的企業,則隨景氣攀升,其將轉而多依賴直接融資管道
而減少銀行借款。是以,公開市場直接籌資與私下銀行間接融資於景氣復甦期或衰退
期時雖常扮演彼消我長的企業融資替代角色,但渠等於完整景氣循環週期中卻共同扮
演缺一不可的互補融資角色,各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及重要性。
上述諸等理論發現證實企業之資訊不對稱程度、銀行往來關係、直接與間接融資
決策顯著交互影響,故實非過往實證文獻論述之單向因果影響而已,此發現期可稍補
過往實證研究之疏漏。再者,奠基於資訊不對稱之變數應顯著影響企業之銀行往來關
係及融資與投資決策,此結論應可修補過往融資之實證研究多僅強調財務面誘因之缺
失,更進一步揭示與確立資訊不對稱變數之於企業跨期銀行往來關係、直接與間接融
資,甚或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亦補強現今總體金融趨勢中直接金融蓬勃發展的理
論面研究缺口。綜言之,本研究深度解析企業於不對稱資訊情境下跨期選擇銀行往來
關係及直接或間接融資之模式,除有助金融機構於貸放業務明顯衰退時之參考依據,
更對如何吸引優質借款人以擴展並健全金融業務,並降低放款之風險具有實質意涵,
冀使我國於金融逐步自由化與資訊透明化後,可重新思索此金融結構的發展趨勢之於
企業融資與銀行授信貸放的意義與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