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35-1
P. 15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5 No. 1 Apr. 2025
資人對於公司核心盈餘之評估(Bhattacharya, Black, Christensen, and Larson, 2003;
Kolev, Marquardt, and McVay, 2008)。相關實證研究也發現當有暫時性項目認列時,
公司和分析師會傾向主動揭露排除暫時性項目後的非公認盈餘,以傳遞公司核心盈
餘資訊 (Lougee and Marquardt, 2004; Bradshaw and Sloan, 2002)。然而,根據前述投
機性動機,此時經理人亦可能會藉政策不確定性加劇資訊不對稱,刻意釋放訊息、
誤導投資人以賺取私利 (El Ghoul et al., 2021; Doyle et al., 2003; Black, Christensen,
Joo, and Schmardebeck, 2017)。由此可知,不論是出於資訊性或投機性動機,認列暫
時性項目後,公司皆較可能主動揭露非公認盈餘。
承上,政策不確定性除了會引發公司採取一連串相應的重大經營行為和事件,
很可能還會進一步促使公司認列一連串暫時性項目。本研究因而推論,相對於平時,
當政策不確定性較大時,公司所認列之暫時性項目較為重大且頻率密集,對評估核
心盈餘的干擾會額外較大,公司自願揭露非公認盈餘的動機會額外增強。因此,本
研究預期政策不確定性會強化暫時性項目的認列與自願性揭露非公認盈餘可能性之
正向關係。
為進一步釐清自願性揭露非公認盈餘的動機,本研究推論,若基於資訊性(投
機性)動機,則公司揭露非公認盈餘時,其盈餘品質將較高(低)。又,過去探
討非公認盈餘品質的文獻多以排除項目對未來營業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能
力衡量,此稱為排除品質 (Exclusion Quality) (Doyle et al., 2003; Brown, Christensen,
Elliott, and Mergenthaler, 2012; Leung and Veenman, 2018; Chen, Lee, Lo, and Yu,
3
2021) ,故本研究採用排除品質衡量非公認盈餘品質。此外,過去相關實證結果大
多支持前述資訊性動機 (Nagar et al., 2019; El Ghoul et al., 2021; Jiang et al., 2022),故
本研究預期自願揭露非公認盈餘的公司,所面臨的政策不確定性愈大,排除品質愈
高。
本研究以 2003 至 2017 年間美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並依循過去研究 (Curtis,
McVay, and Whipple, 2014; Bentley, Christensen, Gee, and Whipple, 2018; Nagar et al.,
2019),以公司季資料為觀察值單位進行實證分析,獲得實證結果如下:首先,政策
不確定性愈大,認列暫時性項目與自願性揭露非公認盈餘可能性之正向關係愈強;
其二,對於有揭露非公認盈餘的公司,當政策不確定性愈大,排除品質愈高,亦即
所排除項目愈傾向暫時性;其三,對於上述公司,政策不確定性愈大,其所排除的
暫時性項目愈多;此外,政策不確定性愈大,自願性揭露非公認盈餘愈能額外降低
3 此處所稱之現金流量,在概念上為經由營業活動產生,亦即會計上現金流量表中之營業活動現
金流量。以下所提及之現金流量若未特別說明,其意即同。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