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34-2
P. 14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2 Aug. 2024
壹、導論
2020 年 3 月 23 日實施逐筆交易前,臺灣證券交易所 (Taiwan Stock Exchange;
TWSE) 於 2013-2015 年密集辦理多次加快撮合措施,預先將分盤 (Frequent Batch
Auction) 時距由 20 秒漸減至 5 秒鐘。有趣的是,逐筆交易乃集合競價 (Call Auction)
時距無限逼近零之極致狀態,意謂學界得以從臺股經驗細緻檢視每階段加快撮合影
響。究竟相關舉措有否衝擊投資人委託習性?有否損及弱勢方權益?有否激勵成交
量能?上述問題解答饒富政策意涵,也啟發本文研究動機。
2015/6/29
開盤競價(8:30-9:00) 開、收盤前 (每 5 秒揭露
(半小時集合競價) (不揭露限價簿資訊) 透明度正常化 最佳五檔試撮價量)
漲跌幅限制 (7%) 2015/6/1 (10%)
現股當沖交易 2014/1/6 2014/6/30 2016/2/1
解禁「先買後 再解禁「先賣後 擴大開放現股
賣」現股當沖 買」現股當沖 當沖適用股票
盤中(9:00-13:25)
分盤時距
(每盤撮合後揭露最 (連續
(15 秒) (10 秒) (5 秒)
佳五檔未成交價量) (20 秒) 競價)
2013/7/1 2014/2/24 2014/12/29 2020/3/23
加快撮合措施
每盤 20 減為 15 秒 每盤 15 減為 10 秒 每盤 10 減為 5 秒 盤中改制逐筆交易
(變革I) (變革 II)
圖 1 加快分盤撮合期程(2013-2015 年)
註:資料來源:臺灣證券交易所與本文整理
國際股市在 1990 年代前便盛行連續競價交易 (Continuous Auction) 體制 (Kalay,
Wei, and Wohl, 2002),相較之下,國內集中市場一直保留分盤交易至 2020 年初,堪
稱特例。長期以來,證交所係在集合競價框架下緩縮盤中 (9:00-13:25) 時距 ,2013-
1
2015 年間則密集且規律壓縮為 5 秒,沿用至改制逐筆交易前夕。針對這系列加快撮
合(圖 1),筆者聚焦分盤時距 2013/7/1 起由 20 減為 15 秒,2014/12/29 起由 10 減
為 5 秒之實施效應,簡稱變革 I、II。兩波改革背景單純,分盤時距同減 5 秒,啟用
2
前後四個月不涉其他重大交易機制變遷 。
1 分盤撮合啟用於 1985 年以電腦輔助取代人工逐筆撮合時。1993 年落實全電腦自動撮合後,原
本兩分鐘一盤陸續修改為 90 秒最多撮合兩盤(85 秒加次盤 5 秒)(Ma, 1998)。2002-2005 年間
每盤自 47 秒多次微調剩 25 秒,2010 年續減成 20 秒鐘。
2 見圖 1,此期間漲跌幅限制 7%,半小時 (8:30-9:00) 開盤競價 (Opening Call) 不揭露限價簿資訊,
現股當沖交易於變革 I 前後半年未解禁,變革 II 前後半年允許臺灣 50、中型 100 指數成份股
票進行「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雙向操作。此外,賣出時課價款 3‰ 證交稅,信用交易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