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34-1
P. 18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1 Apr. 2024




               涵蓋所有主題之監管信函的比重,他們發現非公認盈餘監管信函佔總監管信函的比
                                                          3
               重自 2010 年的 4.5% 上升至 2017 年的 17.7%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檢視
                                                                 4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之間的監管信函主題比重 ,發現非公認盈餘主題所佔的
               比重最大,這樣的趨勢顯示,非公認盈餘的資訊揭露在其關注下應能符合其要求,
               可比較性品質可能提升;然而公司在收到監管信函時,可選擇修改被監管信函要求

               以符合修正的項目,或是於未來提交相同文件中修正,但依監管信函要求改善揭露
               資訊的品質,可能會使得公司經理人需考量揭露額外資訊的成本效益,如 Robinson,

               Xue, and Yu (2011) 指出揭露額外資訊可能會透露公司私有資訊給外部潛在競爭者得
               知,而造成潛在的損失,如此一來經理人可能會維持最低限度修正其揭露內容;因
               此,收到監管信函是否能改善非公認盈餘可比較性需要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以監管
               信函作為主管機關對於非公認盈餘資訊關注程度的代理變數,以檢視非公認盈餘之
               可比較性是否會因收到監管信函而改變。

                   非公認盈餘相關法規對於非公認盈餘資訊揭露之內容及格式,不像會計準則對
               於財務報表如何揭露給予明確指引,因此各公司所揭露非公認盈餘資訊之內容及格
               式並不相同。例如 Reg. G 雖然規定公司若提供非公認盈餘資訊時,應揭露非公認盈
               餘數字的調整過程,但法規裡對於調整數字的呈現方式並未明確說明,故可觀察到
               公司在呈現非公認盈餘調整數字時,存在以每股形式、絕對金額、或是以純文字敘
               述等多種不同方式表達。在非公認盈餘監管信函之相關研究中 (Gomez, Heflin, and
               Wang, 2023; Jo and Yang, 2020; Donelson, Kartapanis, and Koutney, 2020),研究者分別
               針對非公認盈餘揭露之呈現方式或內容探討監管信函所帶來的影響,但實證結果並
               不一致。Gomez et al. (2023) 探討 Reg. G 不建議公司提供非公認盈餘損益表是否具

               攸關性,其實證結果發現,原先在盈餘新聞稿中有提供非公認盈餘損益表,而在收
               到監管信函後卻停止提供者,其資訊不對稱反而提高,分析師預測較不精確,分析
               師跟隨數亦下降;作者們認為 SEC 出具此類型的非公認盈餘監管信函進行控管反而
               惡化公司的資訊環境。Jo and Yang (2020) 則從 SEC 在法規中不希望公司以強調方
               式(如將非公認盈餘的字眼以粗體、斜體等顯眼方式表示)表達非公認盈餘此點切
               入,其實證研究發現公司在收到監管信函後,強調方式變少;作者們認為這是監管





                    Act of 1933 and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to monitor and enhance compliance with the
                    applicable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requirements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2019).”
                 3   附錄二提供二則非公認盈餘相關之監管信函範例(摘錄自 SEC EDGAR 系統)。
                 4   資料來源:https://viewpoint.pwc.com/dt/us/en/pwc/podcasts/podcasts_US/2020_SEC_comment_letter_
                    trends.html


                                                     175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