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75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75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75

臺大管理論叢

28

卷第

2

5

正式研究準則及定義

構面

準則

定義說明

環境風險

地理區域風險

因距離增加,處理風險事件的時效性變差、難度增加;產業群

聚,當同一地理位置發生風險事件,常導致上下游供應鏈混亂、

斷鏈。

政治與政策風險

受經貿發展的政治不確定性、稅制調整及法規修訂等影響,導

致供應鏈運作產生企業稅捐變化或不確定性。

程序與控制風險

存貨風險

供應商要求的採購批量大;企業為避免供應商出貨不足造成生

產中斷,所增加的存貨。

管理成本風險

供應的品質失敗、交期不穩定及技術不確定,使供應鏈環節中

出現預期外的不良;產品的不良退貨限制,隨當地政府管理方

式而異,導致採購企業資源耗損與管理成本增加。

產品特徵風險

將自中國採購的原型零組件變更為專用零組件,降低了供應商

的採購與生產經濟批量,增加供應鏈管理難度。

決策團隊風險

決策團隊的人格特質與偏好、供應商多寡策略、訂購量分配及

合作後企業未能在現地調查中發現供應商承諾的缺失等。

供應風險

品質風險

供應商對於供應的產品,在技術整合、品質管理與矯正措施、

分包與轉包的品質控管與員工教育訓練等管理能力不足,導致

供應品質不一致。

財務與成本風險

供應商的財務績效與管理退化,影響資金週轉與付款問題,導

致對次階供應商的信用不足;原物料價格波動,供應商漲價未

遵循合約規範,導致採購企業成本上升。

交期風險

供應商在生產與製程管理、分包與轉包的交期控管等能力不足;

產能裕度不足,當多個企業同時大量、緊急下訂單時,產能無

法負荷,可能延後供應造成中斷。

服務風險 供應商對產品的服務與保證及提供的額外協助不足所造成。

企業道德風險

供應商低價搶標排擠其它供應商,未來再要求提高供應價格;

規避合約內容做出投機行為,導致零件達不到合約的品質要求;

規模壯大後,捨棄長久合作的伙伴關係等。

網絡與協作風險

物流與運輸風險

因運送距離過長、包裝設計不當,造成產品損壞及延伸損壞責

任與分攤歸屬問題;地區性基礎建設與物流業者管理落後,運

送排程無法配合作業流程,導致交期不穩定。

技術風險

供應商的專利及雙方在關鍵技術的相關管理知識不足;雙方在

工程變更與技術改善的管理與應變問題。

夥伴關係和溝通

風險

雙方合作後未能迅速建立清楚的作業默契,導致產生溝通與認

知的缺失;因工作流程與理念差異及對溝通語言背後的文化認

知不同,導致相同問題但看法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最後產出不同的結果。

法律與合約風險

法律規範(例如:智慧財產權、進出口法律規定)與合約管理

(例如:權責不清、匯率變化利益分配及遠距簽署的版本認知)

等問題,所引發企業雙方無法約制或增加修訂合約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