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文獻回顧之趨勢分析
(2000-2015)
236
資訊科技導入成功的因素,因此欠缺建立一個統整性的理論架構考量到各種不同的因
素;其次,未能從過程研究汲取一些洞見來增加我們對資訊科技採用的理解;第三,
這些研究在不同的組織脈絡談「個人」對資訊系統的接受與採用,卻沒有去探索「組
織」本身對於科技使用或抗拒的情形;第四,這些研究也忽略所有創新的脈絡,而這
些脈絡正是新科技如何被導入到特定組織所需要考量的重要情境。
Lucas et al. (2007)
我們必須承認在導入之前在組織中的制度性影響力,如何在科
技採用之前或同時,賦予科技功能並協助其落實。科技接受模式雖然已有一定的研究
成果累積,但是將「個人」層次的研究過度天真地套用在「團體」或「組織」層次的
研究上,必須要考慮到導入所帶來的組織調適與轉型的問題。此外,科技傳散
(Diffusion)
的概念,也需要考量到在企業內個人之間或是團體之間的傳散、或是在產
業層次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傳散,這些傳散內在的溝通方式、決策與行動的機制都必
然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科技採納與導入」的理論建構上,應需要針對這些不
同層次的研究重新加以定義並作區分。
上述的提醒也同樣適用於國內相關研究未來發展。我們應當更注意微觀個人層次
與宏觀組織、產業層次研究不均衡發展的問題,在科技接受模式的基礎上向前邁進。
超越個人主觀覺察
(Individual Perceptions)
的層次,納入更多重要的、且有意義的組織
層次理論與科技、制度與歷史的脈絡。例如,
Teo, Wei, and Benbasat (2003)
應用制度
理論檢視新加坡的金融電子資訊交換的採納過程
(Financial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EDI)
。他們發現制度性壓力對於組織採納
FEDI
的意圖有明顯的影響。而
Hsu, Lin,
and Wang (2015)
也從產業層次分析臺灣與歐洲間之跨組織金融系統的採納過程,他們
的研究顯示跨境科技採納所出現的制度性距離的問題,以及組織如何調度正當化行動
來回應這個問題。
未來的「科技採納與導入」領域的研究者應力圖超越科技接受模式典範所設定的
研究方法,採取更多角度的研究設計,將組織脈絡與科技採納與導入間的關係更豐富、
立體面的呈現,而非單純的線性關係。由於網路科技快速發展,跨組織、去邊界等全
球化標準與在地實務衍生各種複雜性議題,近年來,為平衡研究方法注意嚴謹性,出
現與實務界脫節,缺乏相關性的問題,與實務高度配合的實務觀照的研究方法
(Practical Research)
,例如: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行動設計科學
(Action design
Science)
、實踐取向
(Practice-based Approach)
等更受到國際研究社群的重視。在未來
國內的研究中更多元的方法論與研究設計(例如:實驗法、多重混合方法、民族學誌
研究、行動研究、紮根理論)與認識論途徑(例如:詮釋取向研究、批判取向研究)
應更多受到鼓勵與支持。質性研究途徑可以協助探索在新興網路科技日新月益的發
展,較傳統採納的決定性因素要更具動態性的採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