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40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40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我國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文獻回顧之趨勢分析

(2000-2015)

240

標準與在地實務衍生各種複雜性議題。未來國內的研究中更多元的方法論與

研究設計,例如:行動研究、行動設計科學、實驗法、多重混合方法、民族

學誌研究、紮根理論、次級資料分析等研究設計,行動研究。而不同的認識

論途徑(例如:詮釋取向研究、批判取向研究)應更多受到鼓勵與支持,將

可協助此學域的發展邁向成熟。

在分析單元方面,本研究也建議未來相關研究應當更注意微觀個人

(Individual

Perceptions)

層次研究與宏觀組織、產業層次研究不均衡發展的問題,納入更

多組織層次理論、與產業層次之科技、制度與歷史的脈絡,回應網路社會所

衍生之新興科技與人、組織與社會之多樣化議題。

在研究主題方面,未來應更考慮到新興科技的社交性

(Sociability)

、互連性

(Interconnectedness)

、信任

(Trust)

等角度,建議未來應吸收研究者從歷史角

度,反思科技與社會間在時間推進中相互型塑、與相互交織互動的

(Techno-

social or Sociomaterial Developments)

過程,更多著眼於其互連性、鑲嵌與科

技作為注意力背景的隱身性現象,與其可能帶來的非預期後果。而在網路連

結基礎建制下,二階、後設的知識與風險治理系統如何成為可能,都是可能

的新興主題。

整體而言,本研究回應

Orlikowski and Barley (2001), Lucas et al. (2007)

的呼籲,

建議「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應要將科技的、制度的與歷史的情境更加考量進來。

在這個領域發展近卅年後,我們需要有更多從歷史脈絡的角度,以更豐富與完整的視

野讓我們反思這卅年來的科技創新故事。在組織層次上,我們應要尋求能夠幫助我們

了解科技創新如何能帶領我們對於組織能力並提供競爭優勢且能永續發展。

本研究主要的貢獻包括三方面,首先,透過回顧對於國內的

2000-2015

年的研究

趨勢,了解「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研究的現況。並與先前國內相關文獻探討研

究結果比對,協助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者理解「科技接受模式」的影響性、與目前國

內研究「同型性」形成之情況與發展軌跡;其次,透過比較國外此主題研究發表之落

差,我們找到發現臺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環境、研究者養成教育與背景與學術貢獻評量

之制度性原因,可能強化國內外相關研究趨勢之落差,提供相關我國後續知識生產的

評估與方向作為參考;最後,我們也指出國內研究與主流接軌之具體建議,期望協助

此研究主題的研究在理論、方法、主題創新上都更能兼顧嚴謹性與相關性,回應企業

經營實務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