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39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39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239

陸、結論

本研究回顧了自

2000-2015

年國內「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的重要文獻,並

根據其理論、研究方法、分析單元與研究主題進行分析,再與國際相關研究的趨勢加

以比對。研究結果發現,國內研究受到自

80

年代發展的科技接受模式主流研究典範

的影響與限制,以個人層次的問卷調查研究佔極大多數,欠缺多樣性。對於當前新興

的網路科技發展的社會脈絡,與過去資訊系統與基礎建設發展之差異性,缺乏有意義

的連結與反思。

科技接受模式在當年所關切的問題(例如:員工不願使用生產工具)是否今日還

需要解決?是否讓使用者廣泛接受創新科技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組織與

家庭都已有大量制度性地使用資訊科技的今日,這應是個不易回答的問題。我們今日

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與挑戰是什麼?是在採納後才發生的問題嗎?是如何將資訊轉化

成知識嗎?還是生產力、策略優勢與資訊科技使用之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問題是,

若不停頓片刻,反思主流典範與其理論、研究方法、統計配套組合對於現今研究取向

的的影響,以更嚴肅的態度去擁抱科技人造物

(Technological Artifacts)

的複雜性與其所

處脈絡中多元的情境因素,主流知識典範的影響是否可能變成我們面臨的一個危機?

在探討了國際「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研究近年之發展趨勢後,本研究對於

國內未來相關研究方向也提供建議方向:

在理論方面,建議應從更廣的資訊科技創新

(Innovating with IT)

領域,協調

過去微觀與宏觀理論不平衡發展的現象。創新與創新轉型為資訊管理領域提

供了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論視角。這個創新視角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歷史角度,

同時可以提供一個理論性架構來了解新科技發展與其不斷更新科技應用。

此外,在數位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天,組織理論與制度理論在

了解「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上,應受到一定程度的正視。這些理論視

角有助於協助我們了解組織內部、或在跨組織之間制度的影響力如何對於設

計、使用與科技的後果產生的風險等問題。對於臺灣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

與網路競合的整體關係,提供更具有全球化、創業與在後現代脈絡下進行永

續發展的理論與策略分析。這些主題都有助於深化我們對國內產業科技創新

之採納與傳散,現有的科技的、制度性的與歷史的脈絡因素的理解。

在研究方法方面,建議應致力於國內資訊管理領域中從經濟、技術與社會科

學等不同知識論與方法論取向發展的三股研究分枝更多的對話,與有效整合

既有的知識生產,產生綜效。以對話與合作來共同來突破目前研究方法與分

析單元「同型性」的現況。

同時也建議檢視現有齊頭式的期刊發表與學術貢獻的評量標準,是否能鼓勵

更多發展多樣化的相關性的研究,務實地處理當前跨組織、去邊界等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