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31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31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231

具、方法與技術的同型性

(Isomorphism)

,並從西方「科技採納與導入」學域社會化,

擴散到國內「科技採納與導入」學域。

若是從「科技採納與導入」文獻所採用的理論來源來看,國內的相關研究所引用

的理論除了資訊管理領域的原生理論之外,也大量結合商業、管理、經濟學途徑與心

理學途徑理論,和少部分的組織學、社會學途徑。這項結果印證了

Silva (2007)

的反省,

主流典範形成了一個理論、方法與技術的配套組合。由於科技接受模式是探討個人心

理接受的概念,因此有大量理論修正與延伸是結合其他心理學途徑研究的理論,而組

織、社會學途徑的相關研究則明顯較少。

這種同型性大量集中少數理論的可能性還包括:首先,我國資訊管理科系自

1980

年初開始設立,

1990

年開始有首屆資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與發展於

80

年、茁壯於

90

年的科技接受模式可以說是同步成長,因此,亟欲與國際研究潮流接軌的國內「科

技採納與導入」研究,也大幅引進此模式,形成風潮。此一趨勢反映在本研究結果上,

直到廿年後的今天仍極具有影響力;其次,國內資管學域形成之初是因應「新資訊科

技的引進」與「應用的需要」,因此,有相當高比例的資訊科技背景的教授加入資訊

系所,進行技術導向的研究(梁定澎與陳

能,

2005

),這些學術人才以北美為養成

腹地的比例甚高,因此,對於科技接受模式模式研究典範也有相當程度的社會化與共

識;第三,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軸的產業環境特色,決策過程不像歐美大企業多採組

織決策,而更易由少數領導者意見為主(洪新原、張碩毅、許凱筑與張益誠,

2010

Chwelos, Benbasat, and Dexter, 2001

)。這樣的在地產業脈絡,也提供了相當的實務環

境,讓以個人為主的科技接模式能夠在臺灣發展。

然而,大量集中以心理學為基礎的主流理論建構模式,近年來在國際間也受到許

多質疑。例如:

Schwarz and Chin (2007)

指出,科技接受模式過去廿年催化了大量科

技使用與採納的研究,但是研究的焦點與使用的角度仍太過狹窄。對於科技接受的理

解,不應只侷限在接受初期,心理接受應是多面項的,應當包含在特定的社會/環境

/組織情境下發展出來,使用者行為與科技在一段時間互動,其心理了解與意願、抗

拒與接受之聯結整全的關照

(Holistic View)

此外,許多學者

(Venkatesh et al., 2007; Lucas, Swanson, and Zmud, 2007)

也指出,

未來「科技採納與導入」領域的理論發展,應不侷限於既有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基礎,

更應進一步拓展組織中的介入

(Interventions)

、可能的權變

(Contingencies)

與其他可能

更廣的社會心理的理論角度。他們也建議,應發展理論架構來引導此領域未來的研究。

同時,應從更廣的資訊科技創新

(Innovating with IT)

領域,來協調過去微觀與宏觀的

研究不平衡發展的趨勢,更多地去探究技術的、制度的與歷史的脈絡與情境,讓未來

的研究透過資訊科技創新的故事,更豐富與完整地透呈現出來。

近年來,社交網站的快速成長,其非計畫性特質,與發展於沒有友善的界面、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