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3
期
235
研究取向,長期以平頭點方式等量齊觀,是否有可能引導資源有限的新進研究者,消
極地朝向主流認同、安全性較高的專題研究與發表方向,反而扼殺了多元理論創新與
鼓勵嘗試拓展知識領域的可能性?
一個研究學域的成熟與否,所取決的標準,應是對於不同類型的研究方法的接納
與認可,而非相似、同質性主題的飽合。資深資管學者
Lee and Liebenau (1997)
指出,
大多數成熟的社會科學都包括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兩者兼容並蓄,不同的規則也被廣
泛接納。但是,在企業管理與資訊管理研究,經常專門仰賴企業經濟中計量方法,或
是電腦或資訊軟體工程的規範方法,更難達到這樣的平衡。
Markus (1997)
也指出,正統的資管領域其實是由好幾塊互不聯絡的研究分枝所組
成的,包括:
(1)
以經濟方法宏觀檢見資訊科技的使用、管理與影響;
(2)
以工程技術
角度進行資訊科技的設計與開發;
(3)
以社會科學方法(包括質化與量化)探討微觀
層面資訊科技使用與發展的問題。這些分枝分裂的原因,主要源自於方法論上的差異。
其分裂是從方研究方法、觀點到研究本質上的差異所產生的。她說,學術上的分裂會
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僅威脅到整個學術領域,還會限制了研究創新與成長。因為
技術與想法上的對立,不論是自己或別人,都沒辦法從研究中了解科技特質與人類行
為之間的互動與轉變,因此,也限制了自我研究的潛能。邁向成熟的學域,理所當然
要集合這三股研究分枝的力量,互相尊重並對話,共同攜手來突破現況。
而在國內研究方面早期也是由資訊科技背景研究者與企業經營研究者,為解決實
務上「新資訊科技的引進」與「應用的需求」應運而生,為資訊管理領域打下了重要
的知識基礎。因此,早期
(1980-1991)
研究重要主要放在系統相關議題,行為與管理
議題則在晚近
(1992-2001)
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梁定澎與陳
灯
能,
2005
)。
2008
年有
「組織與管理」期刊發行,也鼓勵更多組織層次的研究,在「科技採納與導入」領域
投入與發表,例如:陳信宏
(2010)
即探討公司採購活動改變,如何造成科技與組織間
調準失靈。
雖然國內資管領域已有逐漸有不同分枝領域成形,朝多元且互補方向在發展,但
是,就本研究結果,仍顯示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過度倚重少數方法,缺乏多樣性。
並沒有因為近年有多樣類型的新興網絡科技應用,或是隨時間發展,使得研究方法與
分析單元的多樣性增加。在過去十五年間,僅有零星的幾篇非問卷與個案方法的研究,
例如:何雍慶與蔡仲宜
(2003)
使用後設分析法研究不同的彈性擴有模型、侯勝宗與樊
學良
(2014)
、張碩毅、洪育忠、洪為璽、張益誠與彭添誠
(2009)
採用問卷、個案混合
式方法
(Mixed Method)
研究科技使用之社群效果與企業採用行動商務的生命週期。
科技接受模式在初始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個人層次,對於資訊科技的採用與接
受。
Lucas et al. (2007)
指出,這一系列早期以個人採用為主的研究潮流帶來了若干的
缺點,缺乏充分地考慮到更豐富的科技面、制度面與歷史面的脈絡:首先,由著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