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33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33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233

經濟與文化與結構力量相互型塑,一個不斷浮現、衍生、鑲嵌、斷裂、即興的社會創作。

近年來,國內的研究也有更多元學術養成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資訊管理學域,新的

刺激也為此研究領域注入了新的研究動能,對於平衡過度集中於少數主流理論的趨勢

不無貢獻。例如:蕭瑞麟、廖啟旭與陳蕙芬

(2011)

、陳信宏

(2011)

從結構互融理論、

制度理論探討科技採納,應大中與王存國

(2007)

從組織特性、創新特性來看組織導入

成功等都納入了更多科技導入脈絡的理解,是未來值得繼續深化的方向。

此外,由於企業環境變化,更加扁平、分權化、強調團隊合作與區域協調,也有

越來越多探討跨國組織(

Lin and Hsu, 2010;

蕭瑞麟等,

2011

)、創新與組織配適、協

同合作(洪新原等,

2010

;陳建志、陳鴻基與曹承礎,

2006

;孫思源、李奕信、趙珮

如與吳章瑤,

2007

)以及知識與技術轉移的研究(江雪嬌,

2009

;梁定澎與陳

能,

2005

)等資訊科技創新提昇組織能力的新興角度研究出現。這些先驅研究能更深層的

個人與集體學習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與制度性的重建

(Institutional

Restructuring)

,都是在網路經濟時代,科技在組織內、與跨組織之間採納與導入,值

得後續研究繼續發展的議題。

二、研究方法與分析單元

就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研究結果顯示,有高達八成採用實證主義取向的問卷調

查法,成為主流研究方法,且有比例逐年升高、越趨集中之勢。至於使用個案研究

(12%)

與其他研究方法

(7%)

,例如:混合方法、後設分析法等的論文則比例懸殊。這

個結果與

Orlikowski and Baroudi (1991)

對資訊系統研究取向與其預設的研究結果類

似。他們在

1983-1988

五年間四種國際重要的資訊管理期刊中,採用問卷調查

(49.1%)

實驗法

(27.1%)

、個案研究法

(13.5%)

為最主要的三項研究方法,而混合方法、田野實

驗法、調查工具發展、標準程序分析、行動研究等其他方法則佔少數。而

Chau , Kuan

and Liang (2007)

對於國際重要資管會議論文對於資訊科技價值

(IT Value)

的分析結果,

雖也是以問卷調查的比例最高

(39%)

,但其研究方法的選擇也遠較國內的研究多元(個

案與質性研究

24%

、概念描述

20%

、次級資料

5%

、問題解決與模型

7%

、實驗法

5%

)。

相較於本研究分析國內近十五年的研究結果,即使

Orlikowski and Baroudi (1991)

研究

80

年代末文獻、

Chau et al. (2007)

研究

1993-2005

的文獻,都遠比國內期刊論文

採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多樣性與豐富的研究設計。比較結果顯示國內學者在採用的

研究取向上,嚴重欠缺多元性,使得此領域知識的創造受到相當的侷限性。這樣的情

況顯然與有相當高比例的研究都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架構有關。誠如前述,因為科

技接受模式研究典範,提供了理論架構、研究工具、研究方法與研究技術的套裝組合,

對於將「科技採納與導入」領域常態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而在選擇分析單元方面,國內有近七成的研究,主要是以「個人」為分析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