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2
期
5
政府會使用其政治權力來幫助企業,在法規上會積極地制定一些可以促進企業營運的
規定。過去文獻亦證實政治連結確實可以替公司帶來許多助益;
Goldman et al. (2009)
指出政治人物可以透過法規制定的影響,對競爭者增加稅收而使特定公司獲得好處,
亦可使用租稅誘因去圖利特定產品或產業;
Leuz and Oberholzer-Gee (2006)
以印尼上
市公司做為研究樣本,檢視政治連結與企業的國際融資策略和長期績效之關聯性,其
研究結果顯示具政治關係的公司,由於在市場上的能見度較高,因此擁有較佳的成長
機會及企業價值;
Li et al. (2008)
指出,在中國,當私人企業所有者具有黨員身分時,
對於他們所屬企業之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
Acemoglu et al. (2011)
也提及擁有政治背
景的個人,不管是否仍在政府機關任職,都具有影響資源分配的能力。此外,政治連
結企業也相對較容易取得政府的採購契約及財務紓困
(Goldman et al., 2009; Faccio,
2006)
。彙總而言,企業不僅可以透過政治關係享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亦可以利用該項
優勢,獲取較高的經營績效及市場報酬。故本文建立競爭性假說
1a
如下:
假說 1a:董事會或高階主管之政治背景會提升公司之績效。
然而,主張政治關係對公司造成反面影響的文獻指出,公司內部管理者與董事會
的政治連結背景有可能是一種政府干預市場機制的手段,
Shleifer and Vishny (2002)
書
中的「攫取之手」
(Grabbing Hand)
理論指出,由於政府會干預企業的交易,企業最終
導致的損失並非完全來自於公司治理不佳,而是因為政府透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安
插人員進入董事會,或像中國政府可以直接指派高階主管)控制企業的交易,此時,
政府的目的並非極大化股東的利益,反而是從中汲取利益。過去亦有文獻支持政治連
結對於企業產生負面影響的結論,
Fan et al. (2007)
檢驗中國的民營化公司,發現
CEO
有政治連結(曾經或現在擔任政府官員)的公司相較於
CEO
沒有政治連結的公司,
首次公開發行
(IPO)
當日的市場報酬較低,且
IPO
三年後亦有顯著較差的股價報酬、
銷貨成長以及盈餘成長。
Boubakri et al. (2008)
研究發現,具政治背景的董事並不會以
股東價值極大化為優先考量,反而會透過本身之政治關係圖利自己,故與不具有政治
關連的公司相比,有較差的會計績效。
Chaney et al. (2011)
也指出政治關係會使公司的
盈餘品質下降。
Johnson and Mitton (2003)
發現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有政治連結的公司相較於沒
有政治連結的公司,有較差的市場表現,原因可能來自於投資大眾認為當經濟環境差
時,政府無法有效率的幫助企業,故企業的績效表現會較差。再者,雖然企業可以透
過政治關係取得較多的競爭優勢或是租稅優惠,但是在受到較多的政府政策保護下,
可能會造成該公司的營運較無效率
(Gul, 2006; Bliss and Gul, 2012)
。根據上述論點,本
文提出競爭性假說
1b
如下:
假說 1b:董事會或高階主管之政治背景會降低公司之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