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42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42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建構服務創新的制度工作

142

構自主性個人健康管理服務平台的專案計畫。這些方法工具除了讓工研院實際培養自

身的服務設計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專業知識的外溢效果,透過教育活動,讓業者不再

空有滿腔創新想法卻無法完整表達,而這正符合所謂的「給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才能讓業者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想、應用、設計並經營自己的創新性服務。

伍、討論與結論

本文研究目的探討的是一個新制度邏輯的創建階段,瞭解行動者如何運用制度工

作、實踐策略、對抗既有制度壓力,進而主導一個新興制度邏輯在場域中的萌芽與成

形。個案故事顯示,工研院必須從改變既有組織定位開始(定位工作),同時培養自

身的專業能力(專業工作),並改變外部利益關係人與社會大眾的認知(論述工作),

來破除既存邏輯的理所當然。這三種制度工作是一個多面向的行動集合,同時也是一

個複雜且具藝術性的任務,彼此之間在概念上是不可化約合併的,卻又是息息相關,

因此行動者若能積極地且有技巧地運用這三種制度工作型態,則較有可能發揮外部效

果,改變制度邏輯,創造新制度。

本文有以下三點研究貢獻:

第一、多元面向的制度工作架構。本研究結合定位形象、專業能耐、論述認知的

理論觀點,探討行動者在制度化過程中影響利害關係人的運動工作,也同步關注行動

者在此過程中是如何逐步發展出組織內部的例規與能耐

(e.g., Eggers and Kaplan,

2013)

第二、成套工作的制度工作內容。根據個案故事,本研究觀察到工研院首先透過

定位工作來縮短現狀與理想未來的差距,實務上作法包括定義問題、設定發展議題、

調整組織定位;同時也透過專業工作來培養自身的能力與能耐,實務上的作法包括連

結專業社群、前瞻未來、設計系統藍圖;最後也透過論述工作來訴求外部利益關係人

與社會民眾的理解與認同,實務上作法包括說故事、比喻、教育。換言之,行動者可

在這三種制度工作所組成的「成套工具」

(Toolkit)

(Swidler, 1986)

,找尋合適的策略

行動來帶動改變。

第三、新舊制度邏輯的柔性轉換。我們主張服務創新做為一種新的制度邏輯並非

全然地取代製造代工,反而比較像是一種「結構創新」

(cf. Henderson and Clark,

1990

),傳統邏輯是產品製造出來後才思考顧客在哪裡,但新的服務系統設計邏輯是

先探查需求後再尋求配套技術與服務,所有的價值元素依然存在,但順序不同了。此

邏輯思維的出現與改變是一個質變的現象,歷經的是以「共存」或「融合」形式互動

的柔性轉換過程,這樣的觀察與研究,補充了文獻上由「取代」觀點主導的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