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83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83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183

et al. (1998)

已經探討過類似的議題,只不過過去研究多是針對美國資料作探討,本篇

論文則探討開發中國家公司的策略聯盟策略和已開發國家的不同。實證結果發現策略

聯盟宣告能夠帶來正向的價值創造,這是和過去研究相同的結果;比較不同的是此研

究發現價值創造的主要是行銷型的聯盟,而非之前發現的科技型策略聯盟。此論文也

發現在行銷聯盟中,和海外夥伴的行銷聯盟,特別是來自

G7

國家的聯盟夥伴,比國

內的策略聯盟創造更多的價值。

在合資文獻中也有以亞洲資料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上的文獻。

Chen, Ho, Lee, and

Yeo (2000)

Jensen (1986)

的自由現金假說,以及企業成長機會假說應用到國際合資

的議題上。樣本利用新加坡公司的資料檢測了此一假說在國際合資績效上的解釋能

力。實證結果顯示自由現金並無法解釋國際合資的宣告報酬,這和併購文獻上的發現

有所不同。但成長機會假說則受到顯著的支持。

文獻上大多只研究合資創立的財富效果,但

Mantecon and Chatfield (2007)

指出許

多的合資案可能只是階段式的合作,終極目標是合併或購併,合資目的在於解決資訊

不對稱性的成本,因此合資終結的方式會影響合資的價值創造,故此研究將焦點轉移

到合資資產處份方式的股價反應。藉由

1985

2003

年合資的樣本資料,研究結果顯

示合資解散時,如果合資企業的資產能納入合資夥伴公司內部時,合資案會創造出正

向價值,尤其是當合資企業被一個夥伴公司完全購併時可創造最大價值。如果合資資

產是出售給外部非夥伴企業,合資的價值創造就不顯著。

Ushijima (2010)

研究日本企業的部份合併績效對股東財富的影響。傳統上的合資

文獻通常針對的是合資夥伴出資創立一家新公司,但此研究中部份合併指的是兩個或

以上的企業將位於自己公司中在相同產業的資產合併成為一家新公司,而這種部分合

併的情況現象在西方經濟體較少發生,這也是此研究的特殊之處。實證結果顯示部分

合併通常是企業面臨營運不良所選擇的結果;合併夥伴公司不論規模大小皆有正向顯

著的異常報酬,在部份合併之後股權通常會在聯盟夥伴之間轉換。

Ang et al. (2015)

探討企業在跨國投資時,當地廠商的可靠性如何影響投資決策。

研究利用中國資料進行探索,並且試圖衡量企業的可信任程度。結果發現外國企業傾

向投資在當地員工與廠商較可信賴的地區,也較可能與當地企業建立合資關係以及進

行更多的研發投資。這篇研究的不同點在於探討合資中最重要的夥伴信任問題,並能

夠直接量化信任程度。

二、未來研究方向

在策略聯盟及合資上的文獻,利用台灣資料發表在國外優質期刊的比例仍舊不

高。本研究認為如要發表在優秀的期刊,可能必須強調台灣環境的獨特性,否則不易

彰顯研究的貢獻度。可能的方向之一是集團企業,這是台灣相對於西方企業比較特殊